“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我们对七夕的认知,缘于孩提时一个个纳凉的夏夜,奶奶摇着蒲柳扇,摇出了许多天上的故事,惹得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数着星星,盼着银河,直到睡眼惺忪。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了特定的精神主旨和文化内涵。七夕节,古时人们有乞巧、穿针、喜蛛、投针、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染指甲、吃巧果等各种活动。这些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民间活动,包含了中华先民们一脉相承的日常生活方式、生命轨迹及精神逻辑。传统节日的每个元素,背后都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文化渊源、等待我们去继承的民族之根。
严肃内敛的中华民族,少有浪漫旖旎的节日文化,七夕是个例外。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一个女性的节日,寄托了女子对生存、姻缘和良人的祈盼及愿景,是农业文明时代女性家庭生活、社会地位和生存方式的映照。而现代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职业和社会中的独立自主,与七夕这一节日的传统内涵呈现分歧、崩裂之势,注定不能相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中的陨落,势所必然,合乎常理。
但令人无法忽略的是,七夕与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仍紧密融合,传统节日最顽强的那部分内容,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下来。过去的诸般习俗活动都已弱化或消失,只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一直保留至今,虽历经几千年而不断增添时代元素,仍旧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的古诗词里,多的是对七夕含情脉脉的歌咏,对真情消散无踪的哀叹。“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帝妃之情,是有关七夕节最动人的故事。白居易的吟诵,为七夕成为爱情节日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两千多年以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数朝历史的演化中,慢慢褪去了悲剧色彩,七夕也成了相会、团聚与浪漫的代名词。
近些年来,传统节日商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也越发引起部分人的警惕。在现代消费主义的熏染下,七夕等许多传统节日,不仅成了中国情人节,还是购物节、狂欢节、吃货节。在七夕这天上线的电影、话剧,开启的手游,商家的新一轮大型促销活动,奢侈品、化妆品、汽车、花市的广告,相亲网站、旅游景点、文化论坛、音乐节、演唱会的营销,以及各地各单位各团体如火如荼的青年联谊活动,民政局里选在这一天缔结姻缘的男男女女……今天人们的物质享受与精神熏陶,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信息化浪潮里,趋向娱乐化、功利性、自由化的生活方式,再也回不到那种古典虔诚、清静无为、有礼有节的过去。
过好七夕节,应该上升为一种文化自信。习俗活动是一个节日的外在仪式,文化象征是一个节日的精神内涵。仪式和内涵,共同构成传统节日的民族特性。今天我们过七夕,诚然不可能复制所有的节日习俗,仅凭解说、报道和宣传来灌输节日的精神内涵,也必然收效甚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仅凭商业化裹挟,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思路和方式。
重视和传承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更多、更好的契合点,让传统文化内化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参与现代人的社会生产与情感经历,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熠熠生辉。传统节日内涵的现代回归,必须要投射当代人们的生活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要将传统融合进现代,而不是简单的回归到传统。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营销,从上层设计到精细管理,充分体现有现代感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城市成为节日庆祝的天然场所、文化传承的最好舞台。
节日的出现,把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差异、等级中剥离出来,共享一种平等、民主的文化生活,调节情绪失控与心理失衡,以实现个体的联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繁忙而浮躁的现代生活里,缺乏一种古典、诗意而简朴的精神追求,现代人干枯的灵魂,还在等待流淌千年的文化之泉滋养浸润。七夕节也是人们释放压抑情感、表达美好憧憬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里的爱情故事,都将再度复活一次。所谓千年不渝的爱情,只是一个愿景而已。也许爱情的真谛是,相爱相守在一起,无论七夕与朝夕。这正是七夕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之处。在这样一个平凡而浪漫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平淡的欢愉、热闹的喜庆,与传统来一次隆重的相遇。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