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时间:2018-07-31 10:52: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杜学文

     

       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桃花源记》为何仍然魅力不减?大概是因为,该文为我们描绘的生活景象与人的本性相通。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就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高尚之境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向往的生活》节目照

      近两年,一批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喜爱,包括《三个院子》《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尽管在城市,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更多便利,也往往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其快节奏的生活、被钢筋水泥挤压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等,总让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在这种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乡村、土地、山川、草木、花鸟,以及在此之上的田园生活,成为疲惫心灵的慰藉。

      事实上,人类从未割断自己与大自然之间联系的脐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被评价为“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描绘了远古先民自由安闲、自给自足的惬意生活。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宏大的篇幅,却以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揭示了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生活理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桃花源记》意境图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田园诗派,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力求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在人面前,大自然是多么苍茫高远,所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而人,又是多么渴望拥有像大自然一样雄阔辽远的情怀,所谓“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除了诗歌,相关题材的散文也是不胜枚举,例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等。在文人笔下,人与自然从来都是一体的。山水有多么高远,人的胸怀就有多么壮阔。

      从人的社会形态来看,在这些作品中,还要数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1600多年前,本有一腔抱负的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开始了归隐田园、躬耕僻野的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片淳朴恬静、安宁和乐的桃花源中,陶渊明寄托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桃花源记》意境图

      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篇几百字的散文将会流传千古,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该文以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似有若无的人间仙境——桃花源。关于桃花源的种种情状,作者描写得十分细致逼真,却又在文末告诉读者,这美丽、诱人的桃花源找不到了。如此一来,让读者自然生出了心向往之、扼腕叹之的复杂情感。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是一个凝固了的存在。从空间来看,它与外界没有联系,处于一种不受世间纷扰的“间隔”状态。从时间来看,这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先世避秦时乱”。这里民风淳厚,到处洋溢着一股清新质朴的气息。与东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相比,桃花源可谓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理想之境了。

      如果说,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期盼能够远离战乱,过上一种“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与四时节令、自然循环相统一的生活。那么,到了今天,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桃花源记》为何仍然魅力不减?大概是因为,这篇绝妙之文为我们描绘的生活景象与人的本性相通。现代化,虽然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却也对人的内心世界、价值伦理形成了冲击挤压。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各种欲望的不断膨胀,严重地背离了人顺应自然的天性。而在“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的情境之中,人们往往可以尽情尽兴、怡然自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就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高尚之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田园生活类综艺节目热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