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王维——盛唐的象征性符号(三)(王志清)

    时间:2017-11-08 09:44:23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王志清

     

    66124731ff977c3d7fa5f91256e8d0a4.jpg

     

          王维的诗有个最重要的特点,他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思考,是用诗歌来思考的。今天在座的一位博士,还专门为我的《王维诗选》写过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就是:诗的哲学,哲学的诗。王维的诗是诗的哲学,哲学的诗。海德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诗就是思,诗跟思是相通的。诗跟哲学一样,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伟大的诗人都是哲思的,伟大的诗的后面都有哲学的支撑,所以美国的文学批评家桑塔耶那讲,伟大的诗像哲学一样,是对宇宙空间的最深刻关系的把握。

          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展现而表现形上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王维最喜欢写夕阳,因为黄昏是白天跟黑夜的过渡。王维也最喜欢写秋天,因为秋天是夏天的灿烂和冬天的静穆之间的过渡。这给我们什么暗示呢?这种意思不是讲出来,而是暗示的。诗歌最重要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暗示,让读者接受暗示,也能够接受暗示。你能不能接受暗示呢?有了悟性,那你能够接受暗示。譬如王维喜欢写烟岚,喜欢写那种消纵即逝的东西,非常擅长于捕捉,捕捉光和影,表现光和影,这也是暗示,瞬间永恒,永恒瞬间,他是用这个来对人类对宇宙对生命哲理进行思辨的,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形成了一种象征意味和分合有无的状态。

          王维的《山居秋暝》,已经写过几篇文章了,但还是常读常新。我们怎么读这首诗?一般的理解,都认为其主旨是对社会的不满,对社会的批判,对社会的逃避,王维是为了逃避人类异化的。我原来也是这么读的,一下子联想到王维的超尘脱俗,联系到他超脱红尘的高级情怀。现在我不以为然也。我今天是盛唐的立场,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首典型的盛唐诗,表现的是盛唐面影,是盛唐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呢?待我慢慢说来。这首诗真是妙不可言,首先,我讲空山。空山是诗眼,诗将空山前置,那下面的描写,全是空山的注释。王维诗中最喜欢用空字,他400多首诗里有84个空字。什么叫空,空就是无,无即无欲,无求,无目的,无需要,直到无我,用王维自己诗来讲叫山林吾丧我,我也没啦,我已经消失了,我的社会属性没了,我已变成了自然的我。空,则虚,虚室生白,刘禹锡讲方寸地虚而万物入。心灵虚静而万象纷至沓来。庄子讲心斋,心斋就是自己打扫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心灵空而且虚。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鲁侯问梓庆有什么秘诀。梓庆说,我斋戒三天不懂了荣辱,斋戒五天不懂了毁誉,斋戒七天时我连自己手脚都不知道!待我跑到森林去就发现了一棵树,然后就做成了这个模样的东西。心斋与禅定,原理差不多。实际上禅宗是经过中国的哲学改造过了的佛学,它里面很多东西跟老庄、跟儒家是相通。心空,而虚静,而澄澈,澄怀观道。澄怀而观道,你才变成一个真正的审美的人,你不澄怀怎么能观道?澄怀了以后,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观照方式就变化了,就不同了。所以,心空则万物空,心空则境随心转,则空心造境。所以说,山居秋暝,秋暝的山居之地,是王维造的一个境,是众缘和合的色界。空山就是众缘和合的一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月呀松呀什么的,泉呀石呀什么的,晚归的浣女呀渔舟呀,所有的一切,动静隐显,皆道法自然,皆物各自然,统统服膺一个空字。这也是儒家的境界,儒家叫着致中和。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也是讲这个东西的,讲物各自然,所有万物互不干扰,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人与自然都是自然状态,也都是王维的状态。为什么这写的是盛唐呢,也是盛唐的象征呢?最后两句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了。随意春芳尽,王孙自可留。结尾耐人寻味,熟悉典故的人,肯定会条件反射,联系到《楚辞》。那篇招隐士的赋,把山林写得阴森恐怖,怵目惊心,意在说明王孙不可留的主旨。王维笔下的山林,万物清馨,和融静穆,表现的是盛世无处不桃源的主题,表现的是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旨。王维是走入山中的,而不是被推向山林的,因此,山中朝中同样好。盛世社会,无处不桃源。这也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心空则无处不桃源。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成为人的自然,生命无论安顿于何处而无有不适意。自然从来没有从社会孤立出来的自然。诗中自然的和谐,就是诗人内心的和谐,就是诗人生活环境的和谐。王维把社会的和谐带入自然,又将自然的和谐投射到社会。佛禅语不二法门,二是分别,分别心,王维没有了分别心,没有山林与廓庙的分别,没有生活与艺术的分别,没有仕与隐的分别。王维消解了不少的两难。我在开头就讲到诗歌分气顺和气闷的两大类,很多很多的诗人是因为气不顺而走向山林的,包括陶渊明包括谢灵运,甚至就是被推向山林的;不像王维,王维是自觉走向山林的。自觉走向山林,与被推向山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山中就是朝中,朝中就是山中,用朝中的眼光来看山中,用山中的景物来象征朝中,象征社会,象征和谐社会。诗人不能直接讲的,也不宜直接讲出来,而是折光的,与书法一样,真正的艺术都是折光的,你想要不折光你那个时代也是不行的。折光是身不由己的,是自觉不自觉的。王维笔下的是盛世,不是那种乱世,如果是乱世的话,不会是这样和谐静穆的。我们常常把最后的两句解读为王维大概是厌世了,说是王维想要避世的高洁情怀。而站在盛世的立场看,真不是这样,真是乱世的话,山中也是不可留的。盛世哪里都是桃源,人世间好,山中也好,山中是有象征性的,可以读着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我们再来看他第二首诗。第二首诗是《终南山》。为什么说这首诗也是盛唐的诗,写的是盛唐的终南山呢?全唐诗里写终南山的有1500多首,有个叫川合康三的日本人,写了一篇叫《终南山的变容——由盛唐到中唐》的文章,这文章是著名学者蒋寅翻译的。这篇文章很智慧,把盛唐到中唐写终南山的几十首诗排列出来,阐证不同时期的终南山具有不同的面目,即终南山的变容。他能够从各自的写终南山的诗作里,看到诗人们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也用王维与韩愈的终南山来比较,说明诗歌的时代的象征性,说明王维与韩愈诗歌写法的不一样。

          王维一上来就把终南山夸张到极致。王维一般不这么写的,不常用夸张性的比喻。赋比兴,王维李白杜甫三个人似乎是各执一端的。李白喜欢比,杜甫喜欢赋,王维喜欢兴。闻一多先生用真善美来讲这三个人的诗,李白偏于真,杜甫偏于善,王维偏于美。李白杜甫王维,真善美,魏蜀吴,天地人,三个人各执一端。这与他们各自的哲学信仰也是密切相关的,虽然儒释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这三个人确确实实是偏于一方的,李白偏于道,杜甫偏于儒,而王维偏于佛禅。因为各自的哲学信仰不一样,所写诗也不一样的,李白的诗轻盈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王维的诗玲珑空灵。如果创作方法上真有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之分的话,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王维大概是象征主义了。起句太乙近天都,是垂直方向的扩展;连山接海隅则是水平方向的延伸,山大到极致,具有宇宙论式的拓展的意味。首联这么落笔,下面怎么写呢?没办法写啦。而王维则虚接,从虚处写,他用白云和青霭来写山,写进入山的深度了,让山充满了神秘感,也让诗空灵起来,这就是王维。第三联是妙接,以天文天候写山,终南山太大了,因为在不同的分野里,在不同的阴晴变化下,终南山显示出千形万态的奇幻。第四联更是奇笔。古人叹曰:非寻常写景可比也。不写山了,其实是写山。全诗句句写山,也句句写人,写的人的安定感,获得感,休闲感。诗人的写法也是写的把握,以不全求全,以虚写实,这是诗人对世界关系的深刻把握。日本人怎么说的,日本人说得好极了,他说王维的《终南山》那种伟大与其说是忠实地写景,不如说是在由盛唐诗人的世界观所支撑的形而上的概念中创作出来的;因此,从这里我们能够读出盛唐诗人对世界的存在所具有的不可动摇的信赖。这个日本人也主要是拿韩愈的《南山诗》来对比的。韩愈就不同了,韩愈是写实呀。艺术是以不全来求全的,终南山再怎么写都不可能尽其所有的,但是,力大思雄的韩愈就不信这一套,韩愈的《南山诗》102韵,204句,1020个字。王维的《终南山》只有4韵,8句,40个字。韩愈的南山让人如观《清明上河图》,唯恐写不全。元和元年初秋,韩愈自阳山令贬所被召回,心情大好,又登华山。诗写三次游历,前两次失败,这一次天公作美,诗人直登峰巅而吞吐万象,五十一个字句,十四个叠句,喷薄而出,盘空排奡,而欲将南山描写殆尽,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韩愈差不多把一切有生无生之物,捕捉进来当作形容的工具的了。这样写诗当然与王维不同了,当然不是盛唐的写法了。也是那个严沧浪讲的,他认为孟浩然的学问不知道要比韩愈差多少,但是他的诗比韩愈有诗味。为什么?诗不是讲学问的,诗讲性情,讲兴趣。韩愈的南山诗奇诡古奥,光怪陆离,表现群峰间既对峙且统一的万千气象,给人一种相生相克、相斥相依的艺术美感。还是那个日本人说的,韩愈的南山诗通篇显出人和世界的紧张关系。那是因为在中唐,写的是中唐人与自然的关系。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一蹶不振了,我们也能够在韩愈的《南山诗》里读出来的。

          王维韩愈二诗的区别,乃盛唐与中唐之区别。韩愈的诗是中唐的诗,我概括出三点意思,第一点它以怪为美。元和尚怪,我在《白居易诗选》的前言里劈头就说,元和尚怪,白居易是元和诸怪中的一怪。第二点以气取胜。韩愈的文学理论主张就是气盛言宜,只要气盛,不管说什么,不管怎么说,说得深说得浅,说的长说的短,都行都适合,他的诗也追求这种效果。第三点是以文为诗。杜甫开了以文为诗的先河,韩愈把它顶到极致,他铺陈排比,无所不用其极,诗中还出现了非常多的或或或或或,他是用作文的写法用写赋的写法在写诗,历来对他这种写法的评价就是言语过剩。韩愈写诗的指导思想恐怕就是,我就是要把诗写得不像诗。也可能是他太有才了,他的不少诗写得很怪的,用字怪,用韵怪,佶屈聱牙,弄得人家不好读,弄得人家还要去翻字典去读。在语言与表现上,中唐与盛唐就泾渭分明。不仅仅是王维与韩愈两个人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71106085240.jpg

    王志清先生

     【作者介绍】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等,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关于王维研究的文章40多篇,代表作有《纵横论王维》《王维诗选》《王维诗传》《唐诗十家精讲》《盛唐诗学》等。

     

    责任编辑:孙克攀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