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黄釉瓷开始烧制以来,黄釉瓷的品种就在匠人的创新中不断增加。明代黄釉瓷虽然已烧制得近乎完美,但黄釉瓷的品种还不是很多,黄釉瓷到了清代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娇黄、鹅黄、麦芽黄、蜜蜡黄、鸡油黄、蛋黄、粉黄、柠檬黄釉等不同色泽。黄釉瓷造型完美、做工精细、胎薄、质细,更重要的是此时期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黄釉总体上看釉色温润、晶亮;器型工整、端正,给人以高贵的感觉,彰显皇家气派。
大明弘治娇黄划花高足碗器是御用器,非常规整,也为发现奇型怪状之物,这与弘治帝习性与喜好有很大关系,追求的是宋朝单色釉瓷的素雅之美,并加以瑞兽附耳贴首。寓意应是臣民忠心耿耿,举国和谐平安。修胎精细,瓶罐类之器浅圈平修足,外部及口面精修施釉,琢器内不修无釉。
娇黄弦纹高脚碗釉色其实非常丰富,尤其黄釉一类精品迭出,不逊于如翡似翠之碧色,譬如此件黄釉高足碗。碗内暗刻纹,花开并蒂,枝结连理,自然寓意吉祥喜庆了。其器型为口沿外撇,腹部深宽,底款“大明弘冶年”享有很高的声誉。 弘治黄釉器的釉色出类拔萃是鉴辨本朝真伪器的最重要依据,此时釉料配料特殊,详细成分虽不清楚,从接触器物釉面效果分析,玻化程度特别高,因此弘治黄釉不但像鸡油一样润而且非常亮,又因其釉料与胎泥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就产生细微的爆裂现象。在一些暗刻花纹处积釉较深呈褐色,放大镜细看往往有流釉随裂走向,因而刻纹有呈锯齿的现象,又因其施釉方法采用淋浇法在凸线纹路上方积釉较厚,沉色也较深。
正因为黄釉器为皇家御用存世量极少,收藏者及专业人员系统研究缺乏实际资料所以成了瞎子摸象,众说纷纭,“鸡油黄”“娇油黄”“祭釉黄”“浇油黄”或浅或深,或明或暗,使人听了云里雾里,形成不了感官印象,无法给藏家提供可靠的依据,纵观世界各大博物馆与民间藏家已公布的弘治黄釉器皆具备浅釉似鹅黄,深釉似顿黄,油润、透亮、微开片,裂纹放大镜观看水土侵痕明显,宏观透亮如新,微观沧伤累累,蛤蜊光迎光变换莫测等釉面特征(无蛤蜊光、死蛤蜊光的即为假)。不论存世物或出土物上述釉面特征都应该共有,实质上弘治黄釉只能是出土物,不会有有序流传至今(包括首博的黄釉大碗),只是出土的时间不同,还有出土方式不一样而已。
大明弘治娇黄划花高足碗有以下特征:
1.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一般胎质较成化、弘治为粗而厚重,制作亦稍粗糙,琢器接痕明显。
2.透明釉肥亮,色偏灰青,特别是器物圈足、底部釉色发青,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3、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4.典型大明弘冶瓷器,色泽圆润。釉内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图案纹饰精美,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黄釉彩瓷在此时期也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特别是明弘治的黄釉装瓷器、柠檬黄釉青花器、鸡油黄釉绿彩器和少量的黄釉粉彩器。这些器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极具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何妹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