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 > 新闻
新闻
  • 新闻
  • 视频
  • 百人百事
  • 文苑荟萃
  • 陈映真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6-12-28 14:25:48  来源:文艺报  作者: 王杨

     

    32.jpg


     今年11月22日,台湾作家陈映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0岁。陈映真的离去,在海峡两岸引起大家深切的哀痛和深沉的思考。为回顾陈映真的文学成就,纪念陈映真为促进祖国统一所作出的斗争和贡献,12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京举办“陈映真文学创作研讨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名誉委员金坚范,陈映真夫人陈丽娜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主持。

     陈映真是中国作协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在北京的这些年,他与中国作协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先生的离去,对我们来说,是失去了一位亲如家人的师长。”铁凝代表中国作协对陈映真的亲属表示慰问。铁凝说,陈映真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斗士。在他看来,文学是崇高的志业和责任;是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命运而进行的庄严战斗的一部分。这样的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深入到人民中去,谛听和写出不能说出的声音,写出对家国、对生命的思索与呐喊,这使陈映真的创作不仅反映着历史,而且参与着历史,不仅表现着人的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灵魂。

     铁凝表示,陈映真的一生致力于能够代代续传的民族文学和民族感情,致力于让一切海内外中国人,在对于中国新文学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喜爱、共同的关切的基础上,坚强地团结起来,以中国新文学自立自强的精神,参与推动在思想上、文化上、科学上、社会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展开一个中国的、自立自强的运动,来战胜一切的艰难。他的作品充满着非以役人、更不役于人的民族精神独立性,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说的,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探讨他的文学信念和创作成就,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卓越的作家和杰出的爱国者,陈映真以毕生的担当和创造,向我们展现着国家与民族的重量,为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灯火。

     陈映真曾说过,必须首先和我们所日日居息的土地,和我们所日日相与的同胞有心连着心的感情,我们才和自己的民族血脉相通,才能在弥漫的外来影响中,为淡漠、漂泊甚至丧失的民族感情,找到一个稳固的、中国的归宿。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陈映真就敏锐意识到“文学台独”的苗头,曾多次撰文批判“分离主义”言论。他说:“一个中国人要当中国人,是他神圣不可侵夺的权利,是不假手别人的认可和批准的。”

     金坚范认为,陈映真最早发现并批判“文学台独”思潮,并推动大陆文学界参与批判,可谓立功;他撰写的一系列有理有据的批判文章,其思想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可谓立言;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为了民族大义,顺应历史潮流,毫无私利地进行斗争,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可谓立德。

     曾庆瑞、赵遐秋分析了陈映真小说《归乡》中的林世坤和老朱等艺术形象,认为陈映真笔下归乡的路,其实就是统一的路。而《忠孝公园》里,陈映真笔下的台湾籍日本兵林标究其一生,都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在人生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他无奈又愤怒地发出质疑:“我,到底是谁?我是谁呀?!”赵遐秋认为,每当看见在政治思想文化上残留的“心灵的殖民化”,陈映真就紧迫地发出要批判“皇民化运动”的“去中国化”的余毒、要批判正在流行的“分离主义”思潮的呼吁,同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对民族“分离主义”、维护国家统一。

    “他留下的与其说是积累于那个时代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毋宁说是根植于那个年代的一粒不死的‘种子’。”黎湘萍探讨了陈映真文学创作以及创办《人间》杂志过程中所展现的思想脉络。《人间》创办于1985年,它将当时台湾社会在经济繁荣崛起之后所忽略的问题作为重要议题进行报道和讨论。黎湘萍认为,仔细追索暗藏于陈映真作品的草蛇灰线,潜藏其中的无疑是战争与历史对人的深刻影响,陈映真试图用文学的方式去探究并清理已内化为人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读过陈映真创办的《人间》,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陈映真和他深爱的台湾的土地与人民。而阅读陈映真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人”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陈丽娜感谢中国作协一直以来对陈映真的支持和关怀。她说:“映真虽生长在台湾,却胸怀伟大祖国,悲悯浮华大众,关顾弱势群体。他为两岸统一劬劳奔走,把他的笔和他自己献给了他所爱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海春、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李锦琦,以及赵稀方、陈友军、沈庆利、李云雷等学者、评论家与会。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