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正在复兴。”12月10日,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主席陆克文,用一口字正腔圆的中文开场,作了题为“新时代的新汉学”的主旨演讲。
当天,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名中国学及汉学专家共聚一堂,畅谈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学的发展。
“35年前,国外关注中国党代会的主要是学者和外交官。而今天,全世界都关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九大,以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今天的大会也是关于世界对中国的研究。道理很简单:中国崛起了。”陆克文感慨。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距离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会场不远处,有一座平凡而厚重的石库门建筑,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从中共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从未改变。
陆克文回忆:“我刚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澳大利亚差不多。然而,如今根据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中国经济居世界第一位;根据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在10年内也会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奋发有为。我也看到诸如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等新概念。当然,还有制度创新,亚投行(AIIB)的成功建立,‘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都在国际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科技突破也很迅速,国务院最近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世界都感兴趣。”
英国伦敦经济政策计划署原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从专业角度为中国的强大作出说明。罗思义说:“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帮助其成为人类史上经济增速最快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主要经济体,这证明中国经济思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罗思义坦言,与中国结缘是从52年前爱上中国诗词开始的。当他在大学期间读到李白和杜甫作品的英文译本时,就被它们所反映的与欧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化深深迷住了。“中国的独一无二在于它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罗思义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地缘政治思想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是平等的,中国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的基本理念包括平等性和多样性。这与‘某个国家优于其他国家’的排他性等级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罗思义看来,中国同时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现代的国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改变人类总体进步的特定历史时刻是由某个特定的国家决定的。这意味着,某个特定国家追求进步,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影响重大。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土地上追逐中国梦,对当代中国乃至全人类而言,都是迈出的最伟大一步。”
巴基斯坦国家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萨义德·哈桑·贾维德同样指出:“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积极贡献,为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希望。中国崛起一直有益于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中国是国际事务中坦率的对话者。发展中国家视中国为发展的典范,尽管有庞大的人口、不发达状况、贫困和来自西方的敌对情绪,中国依然取得了如今的成绩。仅仅在30多年间,中国就使十几亿人口脱贫,这值得彪炳史册。中国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长,实际上等于推动了全球繁荣。全球的贫困人口也因此能够以合理价格享受之前只有中产阶级负担得起的消费品。”他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收入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贫富矛盾也会更加尖锐”。
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各国更加关注中国将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蒋建国认为,要了解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词,即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愿景。在他看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为全球发展创造的机遇将会越来越多,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中国与不同文明的交流将会越来越深。
“中华文明既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为人类文明发展添加了包容多样的精神气质,正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蒋建国说。
深刻认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了解今天的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与会学者关注探讨的焦点。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李君如认为,“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告诉我们,中国正在和将要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向上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二是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同时,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逐步落地生根,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逐渐深入人心。在本届论坛的圆桌会议上,斯里兰卡前驻华大使、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秘书长尼哈尔·罗德里格表示:“中国目前在全球发展中呈现崛起态势。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是它与世界其他国家密切的经济交往和国际关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只跟共产党执政国家发展关系。在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作用中,更多的国家都将受益。”
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教授杜进森坦言:“到2017年,越南革新事业经过了3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经过了39年。两国的革新和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但是,在新的背景下,特别是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的国际环境下,两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越南、中国的健康稳定发展会满足两国人民的期待,同时也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和民族发展没有完全相同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化精髓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蒋建国说,“中国学研究既要关注中国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更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让世界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走向更高层次的共享‘思想理念红利’。”
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传播面临新机遇,古老的汉学不断焕发青春。蒋建国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学,要研究好讲述好中国的精彩故事,研究好解读好中国的伟大梦想,研究好阐释好中国的价值理念,研究好传播好中国的天下情怀。
“研究和讲述‘中国故事’,对世界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十分重要。”蒋建国说,一方面,要研究历史的中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道中国“从哪里来”;另一方面,要研究今天的中国,研究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研究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研究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积极贡献,说明中国“向何处去”。
世界中国学论坛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中国学专家参加。十几年来,世界中国学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讨论的议题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不仅在很多研究领域都起到了引领作用,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一代中国研究专家。可以说,世界中国学论坛如今已成为中国学者与世界各国中国学家开展国际对话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学术盛会之一。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中国学研究应当也能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一方面,中国学研究脱胎于传统的汉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紧扣中国的发展现实,具有贯通古今的学术基础和学术潜力;另一方面,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学者们遍布世界各国,具有开展跨国协作或进行国别比较研究的优势,具备将当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宏大视野。”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说。
于信汇认为:“未来的中国学研究不仅要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更要回答中国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比如,中国应该如何参与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让中国模式更好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从中受益,等等。”
“全世界对新时代的中国都有新的期待,迫切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崛起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陆克文说,“我想,让外界充分理解中国的国际政策和政治新术语的实际意义,这是‘新汉学’之所以被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世界都在希望了解中国的时候,‘新汉学’应当承担起这样一种特殊责任,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和讲述中国。”
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国学注入了时代的新要求,也推动更多有识之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中国学的新篇章。李君如说:“第一,我们要根据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新时代的由来及其主客观条件,深入研究‘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新判断的科学内涵、科学依据及其学术价值;第二,我们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阐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深入研究和阐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第三,我们要从历史、现实、未来相联系的角度,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走向,包括政治走向、经济走向、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等等,不断跟踪研究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及其取得的历史性新成就,不断跟踪研究新时代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及其取得的最新成果;第四,我们还要从中国和世界相联系的视角,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关注世界各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舆论,并在这样的关注中有针对性地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