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佩甫在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后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平原客》于2017年8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为六章,以一位副省级高官杀妻而走向毁灭的离奇案件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当代官场文化的生态图和社会变迁的风俗画。李佩甫笔下的人物如同一棵棵平原上的植物,植物扎根土壤多深,人物的刻画就有多深。而人物与土地的关系,正如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时代在变化中得以永恒,无论社会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始终是李佩甫所深切关注的命题。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赞扬作者“总是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对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灵魂状况,进行有洞察力的追问。”作家贾平凹亦评价:“中原,是李佩甫落脚的基地,也是他升华的平台,他始终站在中原的点子上,满腔热忱地去观察、认识这片土地、人民和他的国家。”
关于书名的缘起,李佩甫在后记中写到:“在平原,‘客’是一种尊称。上至僚谋、术士、东床、西席;下至亲朋、好友,以至于走街卖浆之流,进了门统称为‘客’。是啊,人海茫茫,车流滚滚,谁又不是‘客’呢?”小说创作灵感源于2005年河南省副省长吕德彬的雇凶杀妻案。吕德彬的老家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与李佩甫是老乡。李佩甫一直想研究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尤其是多元化时期人们的精神嬗变过程。为了这个想法,他准备了十年的时间,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生活素材,直到三年前找到“花客”这个“切口”之后,才开始了《平原客》的写作。谈及《平原客》的创作与“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的关系,他表示,《平原客》既是他抒写“平原”的继续篇,也是他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平原”精神生态嬗变的一种研究。李佩甫过去更多关注底层老百姓的命运,而这部小说研究的是一批“潮头人物”,他们大多是从社会生活的底部冲杀出来的,生活轨迹也逐渐随着改革开放给的“机遇”而产生变化,如副省长、市长、县长、局长、亿万富翁、号称“天下第一审”的破案高手、穷凶极恶的杀人犯等等。“‘植物’在发芽的时候,都是向着阳光的,可长起来就不一样了。在平原,最好的“植物”可以生长成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长成了这个样子?”李佩甫努力在小说中洞彻这个过程。
几十年来,李佩甫一直深植于中原大地,从不懈怠,笔耕不辍,一步步地播种着、开拓着他的中原领地,讲述诉说着他的中原故事,创造刻画着他的中原人物。从《羊的门》里的呼天成,到《城的灯》里的冯家昌,再到《生命册》里的吴志鹏,李佩甫雕刻了一个个中原人物画像,一群群中原人物的众生相,把中原人物写活了,写透了。《平原客》同样是一部中原人物群像雕刻的力作。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孔会侠曾写道,他每次阅读李佩甫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原大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以贯之的、真诚炽热的情感。他以多情对大地和大地上的万物,于是他累积了来自大地万物这样那样的、厚厚的“疼”:曾经的池塘一片干涸,他疼;一张苍老多戚的脸从身边经过,他疼;一段乡人无告无依的故事进入耳朵,他疼……他在《生命册》里写:“树疼吗?我替他疼。”这些“疼”,化为了他文字世界里最感染人的魂魄。书评人段乐川认为,相较于《生命册》,《平原客》的主题倾向似乎发生着变化。前者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让位于作者对人物成长和日常生活的故事性关注;而《平原客》中的人物,似乎都不关心生存的终极价值问题,更关注的是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的更高位置生存和更大财富攫取。没有精神底色的映照,成为该书人物的共同精神风貌,围绕这些人物主体的精神缺失的呈现,成为小说引人思索的空间。
作者简介: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等;中篇小说集《黑蜻蜓》《无边无际的早晨》《钢婚》《田园》等;电视剧《颖河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作品曾先后获 “人民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2015年,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