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遗憾的是,故乡几乎听不见这些诗意的怀念。当我们书写,便意味着已经离开。静默的田野,丝丝缕缕的炊烟,啼啭的鸟儿,夕阳下的老屋,乡村的意象活在我们的诗歌里,我们的诗歌却很少回到乡野。
“我知道,/如果我不来,有一朵荷花一定不会开/荷花的女子,她在等我/我要向荷花鞠躬,向种荷的人民鞠躬/他们在我的诗句中种下:湖泊和美……”当暮色渐渐笼上韩家荡的荷塘时,一场特殊的诗会也拉开序幕。7月28日,来自北京、重庆、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的诗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铁路文工团以及响水当地的朗诵艺术家,在江苏盐城响水县韩家荡村的万亩荷塘边,演绎了一场既专业又接地气的诗会,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为当地农民呈现诗歌之美。
韩家荡是江苏盐城地区响水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也是散文诗作家周庆荣的故乡。近年来,随着盐城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家荡也从贫穷的苏北乡村发展成重要的浅水藕种植基地。看着日新月异的村庄,一方面是游子化不开的乡愁,一方面又为乡亲们的安康骄傲。作为家乡养育出来的诗人,周庆荣希望能够以诗歌的方式反哺家乡,为家乡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份深情呼唤了众多诗人,三色堇的《七月,荷香》、金铃子的《如果我不来,有一朵荷花一定不会开》、姜桦的《祖国》、亚楠的《在峡谷里》、李犁的《有一个梦想》、李南的《我有……》、周所同的《我们与你在一起》,等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共赴一场土地与人民的邀约。
诗人的倡议得到响水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带动当地文艺创作,响水县委宣传部主办了本次诗会。响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运连表示:“诗人们的到来,是对响水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持。响水是革命老区,这里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我们希望通过诗会能提升文化建设,也希望响水能点燃诗人的激情与灵感,创作出更多佳作。”
对很多诗人来说,在万亩荷塘边赏荷、写荷、诵荷,是一份独特的体验。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灵焚说,荷花本就是中国诗歌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不仅代表着高洁,而且负重站立、出淤泥而不染、独立而不依,是我们民族所崇尚的精神品格。来到响水,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荷花与诗歌的紧密连接,找回了一种诗歌的情境,找回了我们的乡愁。
“我希望这片荷花能够使我们的乡亲更加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周庆荣在诗会上动情地说,“历经这么多年职业的训练,我从来不会轻言沮丧,但是,唯有想起自己的家乡响水,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惆怅地独自南望。我写过《夜深时望望故乡》《给故乡的答案》《老屋》,我曾写道‘老屋不说话,老屋只慈祥,它是我最后的力量。’我们需要这最后的力量,这一生,不管我们身处何地,从事什么工作,乡愁都是对我们的要求,是我们一生的记忆,她要求我们正直,要求我们以人的名义、以坚强的内心,告诉世界自己的家乡、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说出他们的善良、忠诚、朴素与勤劳。”
“诗会的举办充分显示了当地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显示出他们的文化自信。他们重视自己家乡走出去的诗人,他们认识到诗人和诗歌的价值,这和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对文化、尤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分不开。”诗人周所同感慨地说。
在盐城期间,诗人、朗诵者一行到当地生产一线、生态基地、学校、图书馆参观、体验、交流。在参观了“6·23”盐城特大龙卷风抗灾纪念馆后,诗人们不满足于图像资料的演示,要求到受灾村庄新建安置点深入了解情况。无论是县城,还是村镇,在短短的一年间,已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几乎看不到抗风肆虐后的杂乱。在立新村安置点新建成的整饬楼房里,有的村民已经入住,有的还在精心装修,幼儿园、卫生所一应俱全,诗人们感慨地说,对比在纪念馆看到的惨况,切实体会到什么是中国速度、什么是中国力量。
箫风、刘川、爱斐儿、夏花、张映姝、语伞、布木布泰、娜仁琪琪格、苏笑嫣等诗人也参加了诗会。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