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强篆书金人铭《三缄其口》
(中国国风网讯 孙克攀)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最浓墨重彩特级人物,被世人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圣人”、冠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和弟子言行《论语》《孔子家语》被后世视为金科玉言,甚至被统治者奉为治国经典和法宝,尤以北宋名相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流传于世。
孔子崇尚周礼,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发现了影响并被推崇孔子及弟子一生的铭文:《金人铭文 三缄其口》(附后),“孔子观周,遂入大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叁缄其口,而铭其背”,从金人铭载体的形式看,应该是座右铭的源头之。而能用当时流通的最贵重的硬通货币--- 铜(秦汉以前称金),作为铭文的载体,足以看到铭文的珍贵性;铸金人铭文,不腐不朽,当时统治者作为万世之则长久性;而立在大祖庙的右侧,是“未入庙堂,先谛金铭”足见该铭文地位非凡的重要性。
牛家强先生篆书《金人铭 三缄其口》 规格:180cm*55cm*4幅
孔子阅后大发感慨,回身对弟子说:“小子志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并自此开始影响并推崇了他和弟子的一生。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纳于言,敏于行”其中纳言即慎言,不是指不让说话,而是指出口必是经过慎言之后利于大众的良言精句,不要拿起话就说,要经过思考即出于此,《孔子家语》"勿谓不闻,神将伺人"(出自金铭文: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出自金铭文: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出自金铭文: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内藏我知,不示人技"(出自金铭文: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等等,能屡屡出现《论语》、《孔子家语》中,足以说明金人铭给孔子及弟子们打下的深深的烙印。
对于国人在大力提倡复兴、光大国学文化经典的今天,我们重温孔圣人推崇一生的《金人铭 三缄其口》时,更具有显示和任重道远的历史意义。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牛家强先生为了弘扬这一民族文化宝典,倾心用小篆书写了《金人铭》精髓内容,通篇六尺四屏,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充分显示了书家对篆书的篆法的熟练掌握和深厚的书法功力。
牛家强先生是著名书法家,真草隶篆四体皆能而尤以篆书最善,特别是小篆,用功最深。牛家强的篆书从邓石如、吴让之、徐三更、吴昌硕等近现代书家入手,充分融入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形成平正、浑穆、自然地艺术风格,在稳健中追求章法的跌宕起伏,线条的凝重、有力、富有弹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藏家竞相收藏的对象。
牛家强先生
附:《金人铭 三缄其口》
原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豪末不扎,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趣彼,我独守此;人皆惑惑,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唯能于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译文:
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 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 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 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防备无善行造成的灾祸所带来的悔恨。 即使你不对人说什么又有什么损伤,虽然祸患将要形成; 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又有什么伤害,虽然祸患即将发展变大; 即使你不说什么又怎能使你的]德行残缺呢?虽然那意外的祸患已经形成; 如果舆论中听不到你不合礼仪的言论,那么连神仙都会帮助你的。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将会象决口的黄河一样。 细小的溪流没有阻塞,最终将汇成江河。 微小的东西如能连续增加,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张大网。 细小的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用斧头来清除。 你果能听进我的教诲,并谨慎去做,这才是幸福的根源。 到处乱讲话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呢?那简直就象走到灾祸的门口,而不自知。 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 包藏盗心的歹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的主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 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普天之下谁都不愿别人处在自己上边,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已而尊人;知道天下的人都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后来贤能的圣王虽身处显位而能待人和气恭敬、做事谨慎,以减少自己德行的缺失,最终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仰慕。常常保持柔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面的人,就没有人能超越你了。 人常争名逐利,我独守此左道,人们对这种行为都迷惑不解,我却独自坚信不移。 智慧和技能深藏内心不显露炫耀,我虽处在尊贵的高位,人们也都不会伤害我了。 有谁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就象江河,虽然表面笨拙、凝重,而能以宽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位。 高高在上的天空,幽深渺茫,人的思想无法穷尽它的边际。 天道悠远,无亲无私,人们的所有无不来自它的恩赐,而天却能屈居人下,做为常人的我们,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一定要时刻警惕啊!
本文作者和牛家强先生在其书写的篆书《心经》前合影
责任编辑:朱成凌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