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课堂上和学生谈及毕业后很多人可能去相亲,很多学生都不以为然。可以理解,当初我也一样,总觉得自己的另一半一定是上天安排好了的,在生命中的某一阶段,会主动出现。甚至会觉得,相亲这种事是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的。
然而,很多时候,水不泼到自己身上,是没法感知的。生活最终还是给自己上了一课,到最后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并不会主动出现,相反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发现、去寻找。而且,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夹杂了不少运气的成分,天底下没有“毫不费力”的爱情与婚姻。
有的人挺幸运,上学期间就找到了另一半,顺顺利利走进婚姻的殿堂;有的人情感经历丰富,在学校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到最后却以分手告终;还有不少人甚至连恋爱的经历都没有,等到走上工作岗位,直接面临成家的现实需求。
“相亲”本该是一个表示行为的中性词,但是,对每个相亲的人来说,却都有被动之意。之所以感到被动,是因为没有选择,只能去相亲,或是心理上还没准备好要结婚,被家人逼迫去相亲,又或是对相亲这种方式有抵触,心里无法接受。
不管怎样,相亲在当下媒体的报道甚或炒作中,蒙上了太多的负面意义,更多地聚焦在了“被动”的含义上,尤其是每到过年,更是媒体盘点相亲的高发时段。许多报道的字里行间都掺杂着负面的标签,如“包办”“逼婚”“被安排”“剩男剩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演化成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整个社会的“痛点”似乎也被戳破,借由“相亲”这个词一股脑释放出来,相亲由此不断地成为大众谈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仍然是通行的社会规范,“不婚族”毕竟是少数。然而,当你发现自己交往能力、交往范围有限,却不得不面临结婚的现实之时,相亲恐怕就是找到适婚人选最直接、最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所谓“困难”,困在家里才会感觉到难。既然要恋爱要结婚,那就必须得主动去相亲,除非有人能够提供更好的办法,结识足够多的异性,进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这个时候,与其被动等待,把自己“剩”下,还不如转变观念,主动出去相亲,认识更多的异性朋友。
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并没有逼迫我相亲,我的内心也有结婚、成家的打算,所以,相亲于我而言又掺杂了主动的意愿。我的相亲对象,都是经同事、朋友介绍,或借由网络资源找到的。在我看来,不管是他人安排的相亲,还是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机会,在“战术”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高下之分,目的都是为自己增加选择的机会,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双方都有拒绝的权利和自由。
别忘了,相亲成功、收获幸福婚姻的也不在少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转变心态,理性、全面地看待相亲,自己首先别把相亲“妖魔化”。记得有一个相亲对象,闲聊中也问过我怎么看待相亲,她表示自己能够接受,感觉挺好的,反而对网络上的资源不够信任。
如今,已婚三年,我对相亲更是转变了一些看法。还记得一开始相亲的时候,如何选择见面地点、如何挑起话题、如何拒绝自己没感觉的,这些问题都让我纠结不已,有时候对方条件比自己好,我甚至还存在一些自卑感……比起相亲本身来说,和异性交往的技巧,或许是自己最大的心理障碍。相亲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相亲更多地被贴上了负面标签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澄清一些思路和看法。“相亲”并不等于“包办”。毫无疑问,“包办婚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父母强行包办、不尊重子女意见,是需要批判的。但是,正常状态下的相亲,不过是在给自己增加选择,也是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没必要嗤之以鼻。本着对自己的婚姻、人生负责的态度,本着对爱情和婚姻的积极、美好的期待,认认真真去相亲吧。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