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另据美国《联邦政府纪事》统计,2016年放弃美国国籍的人数达到5411人,连续第四年创新高。众多“原美籍人”在加入其他国家国籍的时候,恐怕没有像杨振宁“转籍”那般引发关注。
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自从上个世纪中国打开国门之后,杨振宁就经常回到国内,为促进国内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许多的贡献。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长期定居,并在国内多所高校巡回做报告,设立奖学金,帮助科研发展。应该说,这时候的杨振宁,基本上全部时间都在中国。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上世纪2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中国早期的数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杨武之在世的时候,曾多次与杨振宁长谈,要他回国来工作。后来,杨振宁加入美国籍,他说,这是我父亲一直不肯宽恕我的一件事。杨振宁对这场口水的回应言简意赅,其中有一大半的话,谈到了自己的父亲。当一个94岁高龄的老人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的时候,既没有必要去夸大,也没有理由去贬低。我更愿意相信的是,这是耄耋老人回望过去时,希望对父亲作出的一种宽慰。
杨振宁说加入美国籍是他的父亲一直不肯宽恕他的一件事,在回应放弃美国籍、加入中国籍时,他又谈到了他的父亲,这已然是一种表态。作为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公众人物,杨振宁难免要接受社会对他的品头论足,已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时光磨砺的杨振宁相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相对于杨振宁“转籍”,有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其以94岁高龄成为中科院院士、院士“附加值”过大、院士终身制等话题。从学术水平上看,诺贝尔奖得主当院士似乎“绰绰有余”。但在一些年过八旬的院士希望“卸任”的情况下,年过九旬的杨振宁还能当选,似乎又有些“突兀”。至于院士的“附加值”,则不单单涉及杨振宁,院士不光是一种名誉,还有太多资源可调用乃至“专用”,受到许多争议。杨振宁承载不了院士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却因为“转籍”与高龄当选院士成为焦点,这也是这位94岁老人的另一种经历吧。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