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动力,那么人在社会中活动的动力是什么?当然是获取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生存条件满足以后,即物质基础满足以后就追求精神满足,然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这个更高的要求,于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追求新的人生目标。无论什么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所追求,就算一个快死的病人,也会把延长寿命时间作为追求。因此可以说,生命不停,欲望不止,或者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由此说来,人活着就是一个永动机。
食求美味,视求好色,听求好音,这是人的生物性本能。荀子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在社会中生存,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源和友谊爱情等精神满足。欲望满足了就幸福快乐,不满足就痛苦愤懑。所有的人都在欲望的推动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利己是利己的欲望驱动,利他是利他的欲望驱动;行善是善的欲望驱动,作恶是恶的欲望驱动;连释迦牟尼的行为也是普通众生的欲望驱动。所谓的善恶之行,全在于一欲一念之中。在社会规范内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被视为是正当的社会行为,超过了社会规范(包括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行为视为不正当或不道德的行为。对不当的行为,轻者会受到谴责和处罚,重的会被绳之以法。为正当的追求付诸的社会行为是人生之必须,所以叫天理,而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为人欲。
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被后人批判否定,原因在于没有分清楚人的正当生存欲望和无限贪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们说的这个天理——即社会规范是否真正体现了人们的天然本性(人性)和民众的意志,他们不去追问;另一方面,人生而有欲,任何生物都有求自存的欲望,这个欲望怎么可灭呢?在他们看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那个时代的天理,所以说理学家无视人性的基本之欲望,并用天理去灭掉这些欲望,最终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人生而有欲,为欲而求,这是人性。
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相互协作和谐共处,以便形成合力去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在猿时代就群居,原因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斗不过一只野兽,所以要集结成群,提高战斗力。群居产生友爱,产生互相帮助,并且从血亲开始,这是善的表现也是自然产生的生存方式。人除了要和自然界斗争,还存在族群与族群的斗争以及族群之内的争夺。这种斗争,在族内都是血缘关系,有族长管控,有一定的约束,不至于相互毁灭。而族群之间的斗争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祖先的炎帝和黄帝就是在族群之间斗争中的胜利者,而蚩尤斗败后就跑到边远之地成为蛮夷,也就是今天的云贵川一带的少数民族。因为当时这种为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表现得及其残酷无情,所以被称为人类的野蛮时期。这种为争夺生存资源表现出的损人利己行为,是恶的表现。互助协作产生的善与争夺生存资源产生的恶,只是人类求生存的生物性表达,并不是人性。人性只有生存得更好欲望驱动下的利己自私性,而没有善恶之本性。善和恶都是集结成群建立社会之后,由社会赋予的生存互助与斗争产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统一于人性中的人的社会性表达,只不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在这两方面的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至于人的怜悯、同情、恻隐之心,则是由人及己,触类伤情的生物性精神反应,一旦理智下来进行利害得失的逻辑思考,这些生物性精神情绪便荡然无存。所以儒家将此作为人性善的基础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只能在非理性条件下存在。
人一生下来,呱呱坠地,只有求生的欲望,脑子里一片空白,何来善恶之有?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他们也都是天真的哭笑自如,何来的善恶?由此可以说,善恶是人的社会性不是人性,社会让人善人就善,社会让人恶人就恶。两个人打起来,都想把对方打败,甚至把对方消灭,表现出极恶和凶狠;两个人合作起来,都会尽力协助,共同把事情做好,表现出极善和温情。所以从古至今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争论,都是白费口舌,都没找到善恶形成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人的利己是生物性本能的自然表达,自私也不是万恶之源。在资源有限的竞争社会环境中,人不利己就难以生存,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正确的。但是社会是个群体组织,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会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社会必须要求人们利他以便维护族群的生存和发展,即便是利己的行为也不能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全体利益,并以此为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死活,也不管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法存在,族群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这么一来,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了。
如果将利己和利他这两个概念进行排列与组合,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A、利己加利己,即完全彻底的利己;
B、利他加利他,即完全彻底的利他;
C、利己加利他,即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他;
D、利他加利己,即在利他的基础上利己。
以上C和D其实是一回事,这二者之间尽管主观愿望不同,或者说出发点不同,但客观结果则是一样的,在社会中的表现也相同。因为这个主观出发点只停留在行为人的内心深处,表露于外C+D或D+C的数学表达式相同,所以可以把这二者合并为一个结构模式,我们暂且把它作为C+D的社会结构模式。在这种社会模式下,人们将利己和利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为自己做事的时候同时也是在为别人做事,或说在为别人做事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做事。今天的市场经济就是这一社会模式的最好体现。
A模式表现为社会成员极端自私自利,一点也不考虑群体组织和他人的利益。这样必然导致群体组织解体,个人各奔东西。历史上的犹太人就是这么做的,致使他们失去国家和故土。犹太人作为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其个体分布在世界各地。作为个体的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例,他既有犹太人的个体基因,又生长在德国的集体主义社会环境里),不过商业条件下的犹太人,精于计算,视财如命,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又为富不仁,每人都不愿意为他人或社会做出牺牲。《威尼斯商人》就是犹太人社会性最典型的描述,所以他们在和世界上别的民族斗争中被彻底打败,失去家园耶路撒冷,流浪世界各地。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香火不断,经过无数次的民族战争,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面临灭顶之灾,至今仍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有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有“精忠报国”、“位卑未敢忘国忧”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做出牺牲的献身精神。
B模式表现为纯粹的利他,忘我的利他,也就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这种社会模式,让人人都在为他人做事,为社会集体做事,一点也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这样的社会结构模式从社会角度说当然很好,但是高度的集体主义却消灭了或者至少是限制了个人的自私自利之欲望,这在私有制、家庭、阶级存在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存在——或者说不可能长期存在,即便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也不能纯粹的存在。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并没有消灭家庭,家庭是私有制的顽固堡垒。
人类历史上,私有制、阶级和家庭是同时产生的,因此要消灭也只能是同时消灭——且是自然消亡,不是人为的暴力革命所能实现的。关于私有制及其社会副作用这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得很清楚,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也做了相关的分析论述。不过卢梭重点批判的是,人类在私有制条件下的不平等;恩格斯重点批判的是,人类不平等中的私有制。所以他们二者同途而异归!面对同一时代的同一历史现象,他们所找的社会根源不同。所以卢梭的结论是建立社会契约论,以便让人们在社会中更加平等,这个平等是全体民众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不允许有超过契约关系的强行掠夺和霸占。恩格斯则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世界大同,以便让全人类的全体社会成员之间人人平等,且是彻底的平等。实践证明,卢梭的理想更符合实际,因为一方面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演化的必由之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圣人发明创造的,是人类演进的必然历史阶段,是自然规律或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自然表达。因为私有制更能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利己是人类进步最大的力量源泉和动力,由此可以说利己的趋利避害是所有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动力和动机。
另一方面,私有制也不是仅凭人们的意志就可以消灭的,在人类还存在生存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和由此而引起的占有生存资源的斗争时,自然法则必然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消灭了私有制,让人人为他人为社会而劳动,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付出的劳动量之间没关系,谁都不愿多付出劳动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宣传鼓动,靠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利他的社会结构模式。在集体劳动中,个人劳动报酬与劳动付出不联系,大家都不会尽心尽力,必然是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式的劳动,并且任何社会和集体的浪费也与个人没关系,再大的浪费也没人心疼。人的存在,首先要建立在物质满足基础上,吃不饱肚子,空喊口号还是饥饿;勒紧裤带干革命也只能是暂时的;连自己的基本物质需求都不能满足,还高呼要解放全人类,只能是头脑发热;今天的生存都朝不保夕,还想去奔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无疑就像庄子笔下那条落在涸辙里快要渴死的鱼,别说没有远水,就是有远水也不解近渴。
一方面是家庭存在,每个家庭成员都时刻要面对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都要穿衣吃饭;一方面又要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口粮。这样多劳动者就不能多得,少劳者也不少得,必然挫伤人的劳动积极性;让能人和庸人一样的劳动,一样的分配劳动成果,也必然扼杀人的创造性。这实质上就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因此也就不能做到各尽所能。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自发分地单干,一下子打的粮食就吃不完。人还是原来的人的,地还是原来的地,天还是原来的天,仅仅劳动组织模式改变一下,就立即解决了温饱问题,或者说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一历史事实够发人深省的了!可见,历史无捷径可走,妄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一步登天,进入乌托邦的桃花源,这只能说明人类思维的倒退。被实践证明错误的理论,再美好、再雄辩,也必然会被人们送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回头再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基础推动下的社会结构模式,在实践中步步放射出社会进步的光辉。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成员在社会契约条件下越来越民主自由和谐。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契约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商业生产方式最好的社会结构形态——即生产关系。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血缘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的表现形式——即生产关系。工商业社会让血缘组合的家庭农耕生产组织结构模式解体,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工业社会里,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只能以契约的方式体现。契约关系讲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与平衡,不存在大公无私的奉献,也不存在家族成员内部的人人平等,以及在家庭生产组织下的老子管儿子和儿子饿死也要养老子的家庭养老之孝道的社会关系。在农业家庭式生产组织中,家族成员之间天生不平等而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靠宗法血缘来维系平衡。但是在工商业生产模式下,家庭成员离开家庭而谋生,因此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只是互助合作的生活居所。家庭的社会关系,仅仅是共同居住,和谐合作。这样,在家庭成员之间也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与平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育只是为社会尽义务,所以孩子要由社会抚养,老人也是利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加上社会福利一起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障安度晚年。这是在走逐渐消灭家庭的必由之路,人类最终是否能够消灭私有制尚不可知,但是要消灭私有制必须要先消灭家庭,这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因为家庭是私有制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现在的家庭逐渐变得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不稳定,单身和丁克家庭越来越多,这说明人类正在朝着消灭家庭的方向上大踏步前进。不过这不是阶级斗争或暴力革命的结果,而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进程之表现。由此说来人类只能按照自然规律的支配不断摸索前进,不存在仅凭一个伟大的理论在一夜之间就实现跨越历史阶段的跃迁和跨越式前进。这些早已被实践证明,不需赘述。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能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就像一个人可以吃米也可以吃面,这是他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他必须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才能维持生命,这个生物学的客观决定性谁也不能改变。
由此说来,人不可能胜天!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社会贡献动力,并且这时候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创造不受他的出发点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影响,在C+D模式下的利己与利他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点在上面已经提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可以让社会资源更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快速推动社会进步。从物理学上说,任何物质的运动都要靠动力推动,加速度的运动自不必说,就是惯性运动也存在一个初始的推动力。牛顿苦思冥想最终也没找到这一初始推动力的来源,于是归结为上帝的创造,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不知道起源于何处。现在的科学家多数认为,初始的宇宙动力来源于宇宙在奇点上的一次大爆炸,这一假说目前不可验证,无法考据,所以也不过是上帝创造的变相说法。但是这个宇宙动力起源无论是上帝创造,还是奇点大爆炸,那都不是人类所为,人类不过是地求上的一个生物,是地球的子孙后代之一。人类在地球上才存在几百万年,而有文字记载不过几千年,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才几百年。而宇宙却在100多亿年前就有了,地球存在了45亿年。
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社会,人类不过是地球演化产生的一个物种之一,推动社会存在的动力就是人们欲望所支配下的劳动创造。人类的劳动创造没有奇点,也不存在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完全是人类生存动力的推动,而绝不存在第一推动力。所以人类社会不是惯性系的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创造为合力的变速、曲线运动。变速形成曲线,曲线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摸索前进的必然结果和历史轨迹。在摸索前进中,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前进,有时倒退,这也是自然规律的自然表达——即物理学的社会表达式,毫不足怪。既然变速曲线运动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个体人的社会运动基本规律。人一生下来什么也不会,全靠后天的教育训练培养,才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每个人都不存在上帝给予的第一推动力,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学习,努力拼搏,以便进行更大的劳动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的劳动所得。如果出生较好,在社会的同类竞争中可以少费点劲,但是坐享其成必然坐吃山空,纨绔子弟多没出息。以上这些,只是从个人奋斗的微观层面上说。从社会宏观层面上说,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多劳不能多得,或者让一部分人不劳而获,由此产生社会不公,就必然影响人的劳动热情,最终导致社会组织解体和重组,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没有第一推动力,每个人的一生在社会活动中就只能是个变速曲线运动。变速形成曲线,曲线是变速运动的结果,所以古人教育我们要“知足”、“知止”、“知进”、“知退”,“要知天地宽,处处有不平”,不要老想走直线或弯道超车(弯道超车背后是重大的交通事故隐患,出了事故必然害人又害己)。碰到障碍要拐弯,碰到危险停下来,走不了的时候退回来,并泰然面对这一切,不要为此沮丧或愤怒,并把这些作为人生的必然,作为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无论因人还是因己,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过错,都要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将总结写入自己人生笔记本里,以为戒鉴。
不过,人生总要有活着的动力,哪怕只剩下一口气也要活得坚强、活得有尊严。这动力既然不是上帝赋予,因此就没有第一推动力,那就只能靠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别无他求。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总是不能随心所欲,也不可能万事如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道而行,所谓遵道而行,就是按照社会物理学原理从事社会活动。不怨天,不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等等,这些先贤圣哲们的警句名言,都是人生经验的概括总结,有幸被记载下来,至今让我们后人受益,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温故而知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面对现实,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运行轨迹和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并把我们的总结留给我们的后人也算是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也正是我写此作之目的所在。
李继领先生
【作者简介】李继领,自号三一居士。释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一贯。现为太平书院院长,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思想者。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