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 > 文苑荟萃
文苑荟萃
  • 新闻
  • 视频
  • 百人百事
  • 文苑荟萃
  • 《社会与物理学原理》第二章·人生之有无

    时间:2021-04-24 15:11:58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李继领

    u=1340529322,4240460619&fm=26&gp=0_副本.jpg 

    人类由猿进化而来,这早就被达尔文学说所证明,至今已成为绝对真理,谁都知道。然而我们如果往下追问,猿是怎么来的?回答是从哺乳类动物进化而来。再问哺乳类动物又怎么来的?回答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这样追问下去,根据生物学原理,一直可以追问到单细胞生物。其间,每一次进化都是经过漫长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生物进化过程逐渐进化的。单细胞生物又是怎么产生的?这样一直可以追到宇宙大爆炸时那个奇点上。这么看来,地球是由无到有产生的,从无中而来。人类作为地球的一个生物,首先有了地球才能有地球生物,可见也是从无中而来。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一个恒星,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又是怎么产生的?当今科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宇宙产生于138亿年前一个奇点,从这个奇点大爆炸产生,在此奇点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这么看来,连宇宙都是从“无”中生出的“有”,何况作为地球生物之一的人类。既然人类从无中来,终将也会湮灭向无中去,湮灭的方式可能是自我毁灭(从这点上说人类每前进一步,就在毁灭的道路上多走了一步);或者像恐龙一样,因生存环境改变而毁灭;也可能随地球的毁灭而毁灭,因为太阳的能量一旦释放完,太阳将会坍缩,这就是世界将归于无。由此可以说世界生于无,又归于无。正如老子所言:“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这里说的是“始”和“母”是相同、相通、相统的,就是指宇宙生成时的那个奇点。这个奇点,道家称为“元一”,古希腊哲学家称“太一”。

    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都是受之于父母,归之于坟墓;生的过程是细胞的化合,死后则是细胞分解。由此,人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当然这个无不是绝对的无,只是人们认识层面的无。因为婴儿胚胎产生于父母之精,这“精”,细分起来又是由分子和原子化合而成。而人死以后,又回归到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生存状态参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的组合。从生物学来说,人体的氧(O)、碳(C)、氢(H)、氮(N)元素加起来占人体的96%,其他元素总和占4%。所以人的生死不过是这些化学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这个生命化学元素的化合与分解就是人的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往复循环。生与死是分子变化方式而存在,这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从这一点上说,人的灵魂就是生命体化合与分解过程中以化学元素形式存在的看不见的物质存在,以及留在后人记忆中的精神存在。

    u=3742254894,2163424474&fm=26&gp=0.jpg

    人一生下来,赤身裸体,从加以襁褓开始便逐渐被赋予物质上的占有。一生下来,头脑一片空白,慢慢地接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由此逐渐被驯化,从而逐步实现精神层面的占有。经过学习、训练和培养,从婴儿到成年慢慢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形成各自的精神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其实也和猴子经过训练之后,能够敲锣打鼓、骑小车表演杂技一样,是驯化的结果。这个训化、学习、教育,实现了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从无到有。这个不断占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受苦的过程。不驯化时,活得简单而快乐,随心所欲,天真而淳朴;一旦成人,便进入无边的苦海之中;踏入社会,就必然受到社会人的各种约束,随之失去作为动物的自由。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约束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几乎无所不在。几十年前,在农村到处有树林或庄稼地,可以随便钻进去拉撒,那时候出行也不存在交通管制。现在的城市人都必须上厕所,还常常到处都找不到厕所;走路要走斑马线,还受红绿灯限制。由此说来,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失去自由。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个从无到有的占有增加过程,占有的越多,负担越重,越不自由,因此痛苦也就越多。皇帝占有天下,可是行动受限,非常不自由,出入驻跸皆身不由己。所以佛家说,人生之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些苦,根本上说都是源于人生的贪欲和占有,所以要修成戒、定、慧,杜绝贪、嗔、痴。这其中的哲学价值,就是让人们简单、纯朴、自然的生存,而不被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所迷惘。佛家把世界归于“色”、“空”二字,这等同于道家的“有”、“无”。佛家的“色”和道家的“有”同样都是表示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也同样都是表示事物的本原和归宿。色与空,有和无,都是物理学上的两极和哲学上的对立又统一,也是精神与物质的相对存在和不存在的对立与统一。

    从社会层面说,有就是被人感知到的存在,而无则是没被感知到的存在(或者说不存在)。从认识论来说,“有”其实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存在的感知耦合,即表现为:1.有的物质存在,但限于人们认识能力,所有的人都还没认识到其存在,比如银河系以外的一些天体有许多至今没被人们所认知。2.有的物质存在被一部分人认知,而其他人不知道。如科学家对其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的认知就比普通人知道得多。3.有的物质存在,今天的人知道,过去的人不知道。比如,今天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比古代人多。今天人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而在哥白尼之前,人们都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4.过去的物质存在,今天的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人知道得多有人知道得少。如社会历史学家对人类的过去知道得就比一般人要多。5.对于未来,社会科学家的预见往往也会比普通人更清楚明白一些。6.普通的人通常都是凭经验感知世界,表现为:这个我熟悉;这个我没见过;这个我虽然没见过,但是它与我曾见过的某个事物相似……如此等等。如此认识世界,难免总会有失误,因为事物的本质往往藏在现象的背后,于是人们经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事情的本质。

    以人的智慧认识世界的过程,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过程。所以,今天的无可能是明天的有;今天的有也将会成为明天的无;过去的有成为今天的无;过去的无成为今天的有;自以为是的主观之无,可能是客观之有;自以为的有,可能是客观的无;此地的有,可能正是源于彼地的无;自己的占有,就是因为他人的无。所有这一切的“有”和“无”,都有相对性和暂时性。“陋室空堂,当年勿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里说的是今天的无曾经是当年的有。“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这说的是今天的有,明天的无。“训有方,保不定后日后作强梁。”这说的是未来的有无不可预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是一部分人的有和另外一部分人的无。历史上的和珅、魏忠贤得势的时候,贪得无厌,恨不能占尽天下之财,何曾想到一旦抄家惩办,命归黄泉,一切的占有顷刻之间变成无。当今的贪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历史上的贪官下场也都很清楚,并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宣誓。然而在权力可以换财富的环境下,哪个人又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权力资源被闲置浪费。眼看着别人发财,自己哪能闭眼不见,等闲视之。所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就成了民谚和官场的潜规则。权力一旦作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当官就成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当权与利可以通过交换,实现权换钱或钱换权,这时候权力与权利纠缠在一起便会魔力无限,像魔术师一样变之即来,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魔力如果再掌握在魔鬼手里,则既诱惑人又毁灭人。所以官场难进,公职人员吃香。财富一旦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财富就会自然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有钱能使鬼推磨,哪个人不会为追求财富的占有而用尽心机,永不满足。“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旦到了生命终点,一切所有又皆化为无。

    我们人类的祖先在采集狩猎的蒙昧时期,一切活动仅限于自己吃饱。吃饱后就是游戏休闲,饿了再去觅食,不知占有也不知攀比,没有吃孬吃好的竞争,也没有占有财富的荣耀,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没有精神苦恼,不会出现精神分裂或自杀(因为没见到一个动物会精神分裂或自杀),活得何等轻松自在。进入文明时期便有了财富的追求和占有,以及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尊卑,这时人生的追求就变成了名和利的追逐与占有。在这个名利追逐过程中,人人都想只增不减,都以比别人占有得多为荣。由此就必然对自然界进行大肆掠夺,并在人类群体之间进行巧取豪夺,明争暗抢,还把这个争斗誉为建功立业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本先于我们人类存在,可是一旦作为人类掠夺和占有的资源,从此就遭了殃。就拿当今的旅游开发来说,哪个不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类本是从野生动物中脱离出来的,野生动物反而成了人们所追求占有的自然资源。一旦这样,人们就必然对野生动物赶紧杀绝。人们在社会中,除了物质占有之外,还要拼命追求精神的占有。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主宰别人命运的人,谁就被奉为伟大,谁能统治更多的人,谁就是同类中的英雄。这充分证明,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人性的贪婪和恶狠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一个以名利占有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条件下,再让人学尧舜,学伯夷、叔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当代人如果都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非法占有,不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就算一个正人君子了。

    不过一切的占有,对个人来说都只是暂时的。比如,我今天拥有一部小轿车,一套住宅,这被认为是当今生活必需品或说是标配。然而细想一想,我的这个车子、房子本来也是从无中而来,将来一定会归于无。从自然属性来说,汽车不过是钢铁和橡胶等部件组成,钢铁和橡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将来汽车报废又不免再回到化学元素状态参与其他物质的组合。我住的这片高层住宅,十几年前还是农民的庄稼地,因为这几年的城市大扩张,大片的庄稼地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些建筑用材也是由基本的分子、原子组成,若干年后,这片住宅也会成为废墟,砖瓦砂石等又回归到它们的初始状态——即分子、原子而存在。从社会属性来说,我的车和我的房仅仅是暂时为我所用,为我所有,我死之后不知有何归属或归宿。这对我本人来说,只不过完成了一个无——有——无的循环。

    u=1289402794,1929584734&fm=26&gp=0.jpg

    再拿社会组织、党派、政府来说,一切也都不过是个无——有——无的循环,即物理学的生灭,哲学的否定之否定。翻开历史,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何曾有永固的江山社稷?更没有永远不倒的政权组织。19世纪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可是没过多久就被美国取代。一个社会组织机构的解体,只不过是社会组织形式的分解和重组,对于构成社会组织的个体细胞、分子、原子等等来说,则依然如故,只不过换个社会组合方式而生存。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只是朝廷的兴衰治乱,结果不过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头变化大王旗”,变幻的只是大王的旗帜,不是老百姓门前的酒幌或晾衣杆。像苏联解体,仅仅是苏维埃政权的解体,人民还是原来的人民,群众也不存在解体。柏林墙的无——有——无,代表的是一个社会时代,也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体现。苏联的解体也让苏联完成了一个无——有——无的自然循环、圆满终结,或说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湮灭。这本来是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社会运动中的正常表达,没有什么值得为此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找什么应该不应该,说什么是对还是错等等不过是饭后茶余的消遣。

    作为个体的人,不由自主的生,不由自主的死,生命的“有”和“无”都不是自己决定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为求生存而拼搏挣扎,已经够不幸的了,还要对他人负责,为社会尽责,为国家尽义务。在一个权力与义务严重不对等条件下,永远被赋予“匹夫有责”,而不让“匹夫有权”,这无疑又是不幸中之不幸。“有”和“无”,只不过是人们感知世界产生的一个精神存在或不存在。人们通常只把感知到的认为有,把没感知到的认为无;把眼看到的认为实,把没有看到的认为虚;把人云亦云以为真,把不被主流意识承认的视作假。固然人们为此经常犯错误,造成重大的历史性灾难,但总是不断重蹈覆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是人们又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周厉王弭谤铸成大错,可是真到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对新闻媒体严加管控,天天报喜不报忧,一片形势大好,到处莺歌燕舞。正应了太虚幻境的楹联:“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一切真假都在现象之中,无论真假都会通过现象表达出来。怎么辨别大千世界的真假虚实,这就看个人的修行和智慧了。

    有没有菩提树?作为植物,是有的——因为那是释迦牟尼修行成佛处;而作为神话中的菩提树,或者说是超现实的菩提树则是没有的。神秀心中的菩提树是植物意义的作为物质存在的菩提树;慧能心中的菩提树,则是佛家精神中的菩提树,因此只存在人的精神境界里。所以二人的偈语截然不同,神秀:“身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里,神秀看到的是佛家心目中的“色”,而慧能看到的则是佛家心目中的“空”。 “色”是大千世界,“空”则是世界的本原。空通过色表现出来,色通过空回归本原——因为色作为人们可感知的万物形象,其背后都是看不见的微粒子结构。“色空”对应于“有无”,只不过是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一个用唯物主义看世界,一个用唯心主义看世界。二者其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精神的菩提树和物质的菩提树是一个物质,所以看似对立的两个偈子本质上说的是一回事。色空本是“太一”中的同一物,所以二人说得都没错。由此可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过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方法,看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二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是个统一的认知物质世界的方式。不过在旁人看来,似乎慧能比神秀更能悟出佛家的真谛——看空一切,消极避世。

    一处之有,正是另处之无;一时之有,正是另时之无;一人之有,正是他人之无;对立双方,一方之有正是另方之无。“有”和“无”在“太一”的那个奇点上本是一个东西;一生二,将“太一”分为“有”和“无”两个对立面;二生三,对立双方再和谐统一,复归于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里有与无,全凭个人的观察、理解、判断,必须借助于自身的感知能力和眼光才能清楚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真假现象,则因个人看问题的方位、视觉限制,不能看清。想看清真相,必须切换自己的视觉或立场。像阿Q稀里糊涂的过日子,又稀里糊涂的被砍头,到死也没弄明白为何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结果又以革命罪被砍头。死时还想高喊“二十年后又是……”,但没完全喊出,便被噪声淹没。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来世他还想托生成人,真是至死不悟。作为可怜中的可怜,不幸者中的不幸者,为什么还要托生为人呢!

    9a9a88ff7f4a4dccbf34fc836dce83e0.jpeg

    李继领先生

    【作者简介】李继领,自号三一居士。释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一贯。现为太平书院院长,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思想者。

     

    责任编辑:孙克攀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