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铸铁的最早制造者。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我国就有人熟悉了铁的热加工性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汉朝兴起,天下统一,经济繁荣,造就出了许多大贾富商,其中以冶铁业最为昌盛。当时,以铁致富的著名大“铁王”有四位,他们分别是:卓氏、程郑、孔氏、邴氏。
卓氏,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大王”。凭炼铁业而变成巨富。众所周知的西汉时的文人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就是他的后人。
据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换句话说,卓氏的祖父辈就是凭借经营冶炼铁矿而致富的。后来秦国打败赵国,为掠夺财富,组织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当时被赵国掳获的一些稍有钱财的人,都想方设法贿赂秦国负责迁徙的官吏,要求迁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只有卓氏夫妇例外。
卓氏愿意迁移到其他地方,缘于其较之其他人目光要远大一些。在他看来,葭萌县虽然距离近,但地小贫瘠,而汶山(今四川文羌族自治县北)脚下,田野肥沃,不会挨饿。所谓“至死不饥”表明,在临邛获得生活资料容易,人们到死也不会挨饿。《史记·货殖列传》云:“巴蜀亦沃野,地饶危、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由此可见当时的巴蜀地区生产和生活资料很丰富。但因地处荒远,一般人不愿意去,因而经商不会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只要方法得当,就可安然独占一方之利。
就这样,卓氏夫妇最终迁徙到了以产铁矿著名而尚未开发的临邛(今四川邛崃)地区。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临邛县“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所谓铁山,即古石山;石矿就是铁矿;流支铁很可能是由铸铁脱碳而成。
临邛虽然地处巴蜀边陲,但市场繁荣。秦灭巴蜀后,在此地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城池,城池的建造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卓氏夫妇在此安居之后,就利用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优势,结合自己鼓铸世家的专长,大量招雇廉价劳动力,开采铁矿,重操旧业,熔铸生铁。当地原来的生产工具落后,卓氏所铸造的铁制工具因而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不久,其产品便垄断了四川、云南地区,获利无数。卓氏家族还建立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冶炼工厂。
卓氏终于成为滇蜀一带的首富,拥有家僮达千人之多,拥有的田园水池以及游猎之乐,可与国君相比拟。据史料记载,“卓王孙宅在县(即临邛县)南五里,基方十里,民耕往往得铜铁。”可见规模之宏大。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描写:“若夫王孙之属,郤公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说卓王孙外出打猎游乐之时,驾数百车辆,围观者上万。足见有多气派!
卓氏独处荒远之地,最终能够富拟王候,正是看准了当地环境的富厚和物资的富足。自然资源加上“远见卓识”,二者恰当的结合,造就了卓氏的“钢铁大王”效果。
卓氏家族虽为巨富,但在秦汉时期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两人,即卓王孙和卓文君,但卓文君比其父的名头要更响亮。
作者:任重,祖籍甘肃秦安,出生地甘肃会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居兰州,在某高校供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专著《商论》《人论》,哲思录《寻梦莲花·心知录》,散文集《灵魂的花朵》,诗集《乡关》《向着一个立意》等。
责任编辑:许志刚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