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 > 文苑荟萃
文苑荟萃
  • 新闻
  • 视频
  • 百人百事
  • 文苑荟萃
  • 飞 翔

    时间:2018-12-18 14:32:19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施福明

     


    timg (1).jpg

           和风畅暖的春日,我周末在淮河大坝上散步,遇到一个放风筝又喜欢讲古的和善老人。关于大禹治水的典故、朱元璋巧遇常遇春的故事,朱皇帝来怀远认干娘传说,怀远县城“宫宋杨林四大家,赶不过沙沟一孙家”,纵览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而我特别对他放风筝如何把握风向,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拿出烟袋深吸了一口,然后把风筝线子固定在老柳树根子上说:”什么样的环境就适合什么样的风筝飞翔,从放风筝来看,也可以悟出许多人生大哲理来,《易经》中写道:“天地闭,闲人隐”。

           古代我们淮河边有个砖瓦厂,窑里一个牟炳工匠,月可保质保量完成制瓦任务一万张,年底他的奖金最多。许多人都羡慕他。后来窑主又请来一个叫徐冲的年轻人,他一天就可以完成600块制瓦任务,而且质量比前者还要好,中午快吃饭时,徐冲迟到了一步,发现自己用的碗筷被人扔在猪圈旁,他感觉受到侮辱,然后反思自己。常言道:“不遭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他以后在制瓦过程中故意放慢速度,数量和他们也相差不大,接下来他还善意接近牟炳工匠,与他们和谐相处,他发现和他们融洽许多,他们共同探讨技艺,大家都提高了效率拿到比平时多的奖金,大家不仅不嫉妒他,还佩服他,尊敬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一股隽永的细流叫隐士文化。在史实的记载中,它开始于魏晋时期,是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淡上玄远的清谈风气。其实,何必说它开始于魏晋,怕是从社会形成的开始,能人志士就有了这隐居山林,独享清闲的豪情与小资,只是那时的人还未将它定义为“隐士文化”罢了,古代隐士就像风筝一样寻找自由的人,他们专注研究学问,避开政治、经济等一切干扰因素。

           在古代,隐士也非随便就能当上的,没有足够的才情和锋芒是当不上“隐士”的。贤者露峰被众人认作文人异士,追之、向往之,时间一长,贤者无心人事纠葛,便隐居而藏锋。这便是大众眼中的“隐士文化”。

           其实,我倒认为这大众认知的“隐士文化”并非贤者意图藏锋,转向清闲的生活,而是贤者认为世人不懂解读自己的才情,甚至于扰乱自己的思维,何不隐居山林,独自一人观赏宝刀出鞘,好好展露这耀眼的锋芒。

          文人能有的放矢展露才华岂不美哉!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与陶渊明的隐士身份遥相辉映,更渲染了那份清闲幽静、独属隐士之乐的情趣。正如周敦颐的两句“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太充分地证明了隐逸之士、独成一派、自得其乐的心境。

          谁说文人隐居之后埋葬了锋芒,我看是更好地发挥了横溢的才情吧!苏轼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还有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生命的隐士的颇具画面、放松心境的好句子。最印象深刻的是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跨越了千年的读者仍甚是羡慕那悠然自得、不求世事全貌,朦胧中落得清闲的生活。

           也许是我这放风筝老翁的个人偏爱,在读了众多从政的诗人的作品之后,我感到太多悲情、太过乏味。诗人本不须豪言壮语以求成名或悲叹昨日利益得失,这些隐士的悠然态度下创作的诗句更为打动读者,描绘的贴近生活的画面才能让文字经历漫长的历史仍能让读者品读到其中的真谛。

          虽然不排除经过时间,一些好的文学作品的流逝,但仅以当今留下的古代文学瑰宝,确实是隐者之作更得“人心”,可见,他们是真的“藏了锋的”。相比何晏、嵇康等,将才情葬送在仕途上的诗人,他们之间命运的异同真的是才华学识的差别吗?怕是没有一定的思想也不至于招致杀身之祸吧!可是他们没有适时的“藏锋”,失去了更好的“露锋”的机会。

           这样说来,当今的文人真的幸运很多,至少可以在开化的思维环境下大方地吐露自己的想法。这是文明的进步路途上,一个时代所给予文化人的。就像我这风筝,在好的风向环境里翱翔天空。

           “隐士”的“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峰”,隐士果然有大智慧,对自己的才情使了一招“欲擒故纵”,换得一片海阔天空。就像三顾茅庐的诸葛亮。

          “天地闭,贤人隐;隐之意,畅才情;情之至,天地开。”

    当今社会我们要学做“善藏锋者”。 书法中浸染饱含了墨汁后,下笔,微提,凝神缓书,顿笔,折回,起笔,顺势将最后的笔锋留在写过的墨迹中,这便是“一”,

          如此流畅,却不轻浮,简单却令人思味其中包含的诸多含义。为人又岂不是如此,善藏起锋芒的人是智者。

          懂得藏起锋芒是留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我。自我远不如想象中的高大,将自己视为普通人,平凡人,才能在行为上更踏实。唐代的弘忍大师在挑选继任者时,选择了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扫地僧即日后的六祖慧能禅师,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平静地将自己视为常人,才能领悟,原来只需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任尘世烟尘纷飞,也不会沾染自己澄澈的心境。这既是慧能的智慧也是“藏锋”的睿智。

           藏起锋芒亦是等待机遇,蓄势待发。每个人的人生难免会遇到逆境,即便自己才华横溢,也会有不被世人认可的时候,愚者往往陷入愤世嫉俗的圈子,永远无法逃离,才华便在不断的绕行中消耗殆尽。然而,爱尔兰作家萧伯纳领悟到了这一点。最初,他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拿给出版商时遭到退稿,他并未做出毫无意义的“挣扎”,反而一面不断在图书馆里进修,一面刻苦创作新的作品,这才让社会注意到了他,继而又认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信所有智者都懂得,时刻武装好自己,在时机成熟时展露锋芒是多么重要。遇到挫折,暂且平静,藏起本就拥有的锋芒,做更充分的准备,这便是下一次保证成功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181218143507.jpg

    作者施福明

     

           当然藏起锋芒有时并非自愿,但即便事态所趋,也应微笑着接受,这并非妥协于命运,而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有机会定位自己的人生。杨澜曾做过一个女学生的访谈节目,她成绩拔尖,本可以考入重点大学,但只因母亲遭遇一场车祸而被迫辍学,打工维持生计。当被问到是否留有遗憾时,她说:“也许我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我毕竟有过这样的梦想,它让我在内心里与众不同。”

           这世上有三件事决定我们是谁:已完成的事,后人以此来估量我们的成就与价值;不做的事,后人以此来评定我们的操守和底线;想做却没能做成的事,这常常是自己最了解,最在乎的,它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定。那些安心藏锋的人,笑对人生中不能改变的事实,手脚在现实中止步,内心却在抑郁和愉悦间架起桥梁,这便是智者。

           学做一个“善藏锋者”,及时思考自我,懂得等待机遇,坦然接受坎坷,谁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从放风筝的老翁一席话中,我听出了他智慧的光芒,切合自身的实际,我受益匪浅,悟得很深的人生大哲理。我连忙问他年轻时什么单位退休的,他笑而不答,我感觉真是真人不露真相啊!

            作者   施福明(乡土作家、民革党员)

            地址:  安徽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政府

     

     

     

    责任编辑:何妹

     

    下一篇:《兰桥会》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