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每一个村庄旁边,都有一个打麦场,每一个场上都有五六个,或者七八个麦穰垛!大都是圆圆的,也有橢园的,较少。新垛一派金白,去年旧垛,一团鸦黑。大垛比三间屋略大,小垛状似牛车,缘场边摆开。远远望去,似一片大大小小的馒头,更似一件件精美的雕塑,矗立在淮北平原上。平原上有“王二麻子的麦穰垛,谁想拽谁就拽”之说,意思是到垛前拽几把麦穰回家,没有啥!尤其在三春时节,麦穰垛经一冬的人拽牛蹭,样式更是奇异各一。有蘑菇状的,有月牙形的。有的峭拔如削,有的薄似汝墙。在田野上,卓然而立,是平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麦穰垛是农村中富贵祥和的象征,只要场上新垛林立,那一定是个好年景。在麦地里,农民们手儿巧,把收割的麦子捆成大小一样的麦个子(也叫麦捆子),再运到打麦场上。场上放着一排铡刀,几条大汉赤裸上身,掀着铡刀,另几条汉子放上麦个子,只听得那汉子“嗨”的一吼,接着就“嚓”的一声,麦个子就被拦腰切成两段。又一汉子手持木叉,轻轻一挑,便将有麦穗头那一半甩到场中,趁着天好,赶快打场。而另一半则环场而堆,先把有麦穗头的打完后,回手再收拾它们。
打麦场上有麦穰垛,麦秸垛和麦糠垛三种,虽然统称为麦穰垛,但还是有区别的。常说的麦穰垛,是由麦个子的上半截的麦秸构成的,它因有麦穗被石磙来回碾轧后,秸杆己非常柔弱细软,这是冬季大牲口的饲料。在场里多为圆形垛,在跺垛时,边跺边用木叉上下刷着,再用竹扫帚来左右扫过。因此,这麦穰垛上下齐整,周边圆美,极为精巧。而麦秸垛,则用麦个子的下半截的麦秸跺成。因它麦穗少,把它摊晒在场上,用石磙只走上两圈,即收起上垛。而这垛,大都为船形的或橢圆形的。平原上盖房子,其上盖大都用这麦秸苫上的。虽然麦糠垛最小 ,但却是最难跺的。你手要快,力要巧,心要细,因它易斜,易塌。一个村子里,没几人有这能耐。最后一道工序是:在垛顶抹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压住垛顶,以防野外风大掀了盖子。还要在垛下方用泥糊上一米左右,尤其是麦糠垛,那是必须的!就这样,平原上的一件雕塑品问世了! 是农民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雕塑的!而这种雕塑,则是世界上一切艺术的本源。是劳动创造了喜悦和美丽!
那麦穰垛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农村的孩子的乐园。冬春两季,雨雪霏霏,庄子里一片泥泞。小孩子们就跑到麦穰垛边,掏出毛窝子里湿透的麦穰鞋垫,换上新的。不一会,鞋壳里就暖和了,再拽上几把麦穰,铺在屁股下,背倚大垛,嗬!好一个温暖的去处。飘飘扬场的雪花,把空荡荡的打麦场变成一个亮丽的滑雪场,一阵风儿在上面掠过,地上的雪姿态轻盈,晶莹剔透,一层一层地向前面滚动着。在麦穰垛前停下,随着风向的变化,慢慢地围住成一圈,金黄雪白,那情景好美丽啊!饥饿的小麻雀在不远处“叽叽喳喳”地叫着,飞上落下,跳来蹦去。哦!原来我们占据了它们觅食的地方!
一个有经验的老人从村边走过,只要瞅一眼场上的垛,就约略知道这村子的日子过得好孬。十里八里外的姑娘嫁到这村子前,她爹就会说:闺女,看人家场上的垛,就知人家囤里的粮,嫁吧,饿不着你!一个有经验的老农,在田里的庄稼收清己毕,眼睛就盯上了场里的麦糠垛。因堂屋的里墙,尤其是两扇篱笆子要泥一遍了,麦糠少不了。心里还盘算着,明春,草屋要换上盖了,要用不老少的麦秸!咋给队长说呢?
在1949年以前土地私有化,田野上只有几家大地主才有麦穰垛。佃农们地少,麦子少,跺不成垛。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农村中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一个村庄差不多是一个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每个小队里拥有土地、牛屋和打麦场。有场才有垛,这垛属全体村民的,是大锅饭。后来,在中国的农村中,有个叫小岗村的,村子穷,大锅里没饭吃,就偷偷的分地开小灶。这在当时,勇气可嘉,冒死吃河豚呢。说来挺奇怪,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地,一开小灶锅里有饭了,符合“黑猫白猫”的理论,全国效法。土地被再次分开单种。因为地又少了,也就无须要打麦场了。没有打麦场,哪儿有麦穰垛?终于,我们把麦穰垛弄丢了。
当麦穰垛在平原上消失的时侯,才感到我们丢失的远不止此,还有一种精神没有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应该由一层又一层的集体主义精神所聚合。中国人讲究的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这话一到农民种地这里,就行不通了。不单干,不分田,人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出来了,这土地就长不出好庄稼了,这是为什么?不知道了 !
所以,我们遗失的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明!
耿汉东先生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