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铁器工具的使用,带来了生产力进步,社会分工扩大,交换变得更为迫切:农夫需“以粟易械器”,手工业者需“以械器易粟”,贵族、官僚、地主也需要通过商人的手换取奢侈品。于是,民间商业日渐增多,“行商”“坐商”在商业交换活动中相互补充而发展。
春秋末期,有很多人成为拥有不同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个体工商业者,其中少数人成了大商人。如范蠡、子贡等。“端木生涯、陶朱事业”,我国的商人喜欢把经商活动以他们二人的名字命名。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宛人。出身贫寒,性情率真,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通晓天文地理,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是众所周知的吴越争霸中的关键人物,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
范蠡25岁之际,被越王勾践吸纳而从政,成为范蠡人生的转折点。后来,吴越两国交战,越国战败。在越国复兴之际,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不逆天时,稳定社会,施民所善,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完成了复国大业。
越王复国后,范蠡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弃官从商,避开了政治漩涡。他辞官经商后,创造出商界的奇迹,并提出了一系列经世致用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后人尊称其为“商圣”。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范蠡辞官之后,抱定“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的想法,辗转来到了齐国,将姓名换为鸱夷子皮,与儿子及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垦荒耕作,种植桑麻,兼营商业,积累了数千万家产。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到齐国后,范蠡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他的贤明能干得到齐王赏识,被拜为相国。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散尽家财并迁徙至陶(一说今山东肥城陶山,一说今山东定陶)。他认为,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乃“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便在陶定居下来,采取“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农商相结合方式,再一次创业。没过几年,他又一次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尊其为财神。
范蠡的从政与经商思想可归纳为“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夏则资皮、冬则资綈、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时”等。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他经商善于预测产需情况,把握有利时机,据时而动,得失均衡,提出了“与时逐利”的思想;他知“万货之情”,靠“积著之理”; 懂贵出贱取,认为“贱取如珠玉,贱下极则反贵”;倡导三八价格,农末俱利;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多种经营,提出了“候时转物”的思想。
功勋、财富、慈善范蠡一个都不少,不愧为“治国衣臣,兵家奇才,华商商圣”。
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的道理。在他看来,无论经商、治国,都要有天地人的紧密结合才能成功。
范蠡还提倡养鱼,据说《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养鱼经》就是他所作。
约公元前 448 年,范蠡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极力推崇商业,为富商大贾立传,公开擎起反对抑商的旗帜,为商业的正当性正名。他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大商人,说范蠡 “三迁皆有荣名。”“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
历代文人对范蠡的生平事迹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诗作对范蠡进行吟咏。
如唐代周昙的《范蠡》一诗曰:
“迹高尘外功成处,
一叶翩翩在五湖。”
唐陆龟蒙《范蠡》曰:
“平吴专越祸胎深,
岂是功成有去心。
勾践不知嫌鸟喙,
归来犹自铸良金。”
范蠡西施的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西施石、浣纱溪等古迹为他二人之事增色不少。他们的故事作为独立的创作题材散见于唐宋诗歌,成为许多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
李斯这样评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可谓一代奇人,也是古代少有的智者,但史书上较少记载。分析原因,与当时社会轻视商人,将其列为下等阶层不无关系。
作者:任重,祖籍甘肃秦安,出生地甘肃会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居兰州,在某高校供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专著《商论》《人论》,哲思录《寻梦莲花·心知录》,散文集《灵魂的花朵》,诗集《乡关》《向着一个立意》等。
责任编辑:许志刚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