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意思是说,要想发财赚钱,农、工、商三者相比,商业最佳。也就是说,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商人,只有使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
秦统一前,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生活的主要是月氏人,他们和散居中亚北部的塞人,都常年过着游牧生活。东西方之间的辗转贸易直到“乌氏倮”们这些杰出的大商人手中才得以联通,大月氏也因此变成了中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16年,乌氏倮向秦国政府索要了一批丝绸,同他所在的部族首领交换牛羊,部族首领又用丝绸向月氏和塞人交换黄金,这种活动,既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又在更大范围内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商贸活动有如此效果,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
乌氏倮在那个年代,有胆识以物易物,实在干得机智、干得漂亮、干得名垂青史,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踏上美洲新大陆后,用玻璃弹珠交换当地土著人的黄金钻石早了许多年。
乌氏倮是一个有远见的大商人。他的远见不仅仅在于身体力行地验证了司马迁“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思想,更在于他在以畜牧为生的同时,很早就有了用剩余产品与他人交换获利的商品经营理念。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想象一下,戎王给乌氏倮所偿的牛羊是原来的十倍!丝绸马匹贸易利润之大,令人乍舌!
当时,地处中原内地的农桑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丝绸、谷物产量丰富,而远在西北的内陆草原地带,多马、牛、羊等畜产品,游牧经济发达。乌氏倮作为一个边陲牧人,能够发现商机,通过丝马贸易集聚巨额财富,靠的就是超凡的胆识和无几人能够企及的远见。因而,“名显天下,礼抗马乘。”
乌氏倮有财商也有情商,他抓准了戎王的需求心理。一来二去,使乌氏倮成为当时少有的富豪之一。
乌氏倮是边陲平凡之人,最终富可助国,创立功业,自身也走入了主流上层。追溯缘由不外是:第一,财富会说话,可以令君王听到;第二,要让财富说话之前,自己必须会行动。
作者:任重,祖籍甘肃秦安,出生地甘肃会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居兰州,在某高校供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专著《商论》《人论》,哲思录《寻梦莲花·心知录》,散文集《灵魂的花朵》,诗集《乡关》《向着一个立意》等。
责任编辑:许志刚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