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 > 文苑荟萃
文苑荟萃
  • 新闻
  • 视频
  • 百人百事
  • 文苑荟萃
  • 青春不老唱灯歌-------记淮河著名花鼓灯艺术家梅其柱

    时间:2018-09-19 15:45:20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施福明

     

    微信图片_20180919154849.jpg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以冯派、陈派、郑派、杨派等十几个流派为代表的花鼓灯,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蚌埠的冯国佩、郑九如、杨再先、石春彩、娄楼、金明、冯国好、梅连社;凤台的陈敬芝、邓虹、张士根;颍上的王传先、陈玉华。共计13位国家级传承人之后,民间还有淮河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梅其柱等人,深受群众喜爱。

     微信图片_20180919154858.jpg

           “淮河之滨搭歌台,金锣玉鼓敲起来;‘一带一路’暖人心,地球村里乐开怀 ……”

           近日,在怀远县欢送新兵入伍的联欢会上 ,一位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的“老玩童”在锣鼓的伴奏下 ,高举文伞,边歌边舞。那歌,句句玑珠,声声入耳,激情磅礴,一泻千里;那舞,身随伞动 ,伞随身舞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新意迭出。歌停舞止,欢声雷动,不绝于耳。“老玩童”笑呵呵地捧走了最佳表演奖。老者是谁 ? 他就是淮河著名花鼓灯艺术家、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花鼓灯十大老艺人之一的梅其柱。说是老艺人,其实老梅今年才刚刚古稀,与同获殊荣的八旬、九旬老艺人相比,他只算是“小老弟”。淮河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十数年。花鼓灯老艺人渐渐离去,新艺人多舞而不唱,能体现花鼓灯亦歌亦舞、七分歌三分舞原生态特色的,老艺人冯国佩之外,梅其柱是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梅其柱生于荆山脚下,淮河岸边的荆山镇梅郢村。民间大禹治水的动人传说和源远流长的花鼓灯艺术,培育和造就了他出口成章、望风说柳的艺术天赋。他的父亲是村中花鼓灯班子的锣鼓手,叔父是班中的“文伞”。涂山、荆山庙会年复一年汇聚了十几甚至几十个班子抵灯赛灯,性格外向,天生好动的梅其柱,追随着歌舞班子耳闻目染,便学会了鼓谱和灯歌。“荆山没有涂山高,梅郢村对着大河梢,涡河淮河两来水,河里舟船水上漂。”灯歌诗情画意 ,妙语连珠 ,易学易懂,梅其柱也像父辈花鼓灯玩友一样 ,触景生情,见啥唱啥,在放声高歌中,博采众长 ,运用起兴、铺陈、比喻、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讴歌家乡秀丽的山川,勤劳淳朴的民众,展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青年时代便成了乡间小有名气的歌手。灯歌雅而不俗,色彩斑斓,久听不烦,久唱不衰,老艺人们都有一两手绝活。遇到名家登场 ,他总是跑前跟后,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还记下了老艺人一篇篇经典灯歌,反复练唱。民间艺术总是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和渗透。他唱灯歌,也学唱京剧、淮北大鼓、杨琴、快书,从多种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十年磨一剑,用时更好看。20世纪 70 年代,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在灯歌演唱上终于形成了字正腔圆、底气充足、爆发力强、出口成章的艺术风格,成为施县曲艺队的编外教师和演员。他的灯歌编得好,唱得俏,电台有声,电视有像 ,省、市县里大小活动 ,总是先想到他那望风说柳,韵味悠长的灯歌。

          “学到老,唱到老;唱到老,学到老。”梅其柱的灯歌火了,成了淮河边的名人。但他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男声的文伞调、挎鼓调、朱疃调、怀远快调和慢调;女声的杨家河调、小玉琳调、慢赶牛调、淝河调等,他都运用的得心应手。说起唱女调,那可是老梅的绝活,也是缺少女歌手对唱而逼上梁山的结果。十年前,宣传国策 ,他一人既要扮男,又要演女 ,压力变成了动力,结出了硕果。灯歌场上,那出自老梅之口的男腔女调的灯歌,唱啥像啥,余音绕梁,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为配合全国开展的“关爱女孩工程”,老梅又编唱了《女儿也是传后人》灯歌,既扮唱婆婆,又扮唱媳妇和儿子。一台灯歌三种声调,褒贬歌唱之中,鞭笞了“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和“弃溺女婴”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说俺年长不算长,年仅古稀算什么,俺要活到一百岁,灯歌伴着锣鼓过……”谈起年龄和繁忙的演出,老梅说,改革开放新事多,如今有机器播种收割,一年那六七十场演出,一点不觉得累,一点也不觉得老,越唱心里越快活。为了方便大伙联系他演唱灯歌,还配了手机,买了演唱服装和锣鼓家伙,还添了辆轻便摩托。他还重视培养灯歌演唱新秀,把生命融入了时代的音符,与时俱进,放声高歌,让花鼓灯代代传承,璀璨辉煌。由于他一生对花鼓灯艺术的痴迷,2010年4月12日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看望了梅其柱和冯国佩,由于表演艺术家冯国佩年事已高,梅其柱代表淮河花鼓灯艺术风格,为总理做了汇报演出,随后又在国家两会期间被央视“小崔说事”栏目邀去专访,他一个农民艺人为咱淮河人都增添了无尽光彩!

    1537343358(1).jpg

           作者 施福明 、男、1970年生,安徽省委党校法学研究生,市、县人民法院陪审员,民革党员、 淮河乡土作家 、高产编剧,文化干部。著有影视作品《知青岁月》、《快乐乡村》、《少年朱元璋》和《少年王杰》等十多部剧作拍出播映。

     

     

     

    责任编辑:何妹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