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自瞻仰大雁塔是在2017年7月。
大雁塔耸立在大慈恩寺内,寺外有唐玄奘的青铜雕像,雕像对面是玄奘西行取经的群塑像。我在寻找孙悟空,失望之余幡然醒悟:哦,彼唐僧并非此玄奘也,何来的孙悟空?
再回望玄奘塑像:光头,宽大的僧袍,一手禅杖,一手合十,坚毅的目光直视前方。他身后就是那著名的四方红砖的大雁塔,我不禁试问大雁塔的高度。
看到玄奘,眼前总是浮现那美丽神话了的镜头:父为状元郎,母为相国女,他含着金汤匙降生;而风云突变,他成了寺庙中善良可爱的小和尚江流儿。他被观音菩萨选中去西天取经,与大唐天子李世民结拜为兄弟,赐他金钵白马与通关文牒,目送西去取经。
而事实上的玄奘,于602年出生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父为县官,母为隋朝洛洲长史之女,他俗名陈袆,排行第四。不幸的是,他自幼父母双亡,二哥出家于河南净土寺,他常去寺庙听人讲经,学习佛学。陈袆12岁时,隋炀帝要通过考试,选中27人出家为僧,他报名参加考试,被主考官发现,问:你小小年纪为何要出家?陈袆语出惊人:愿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于是被破格录取。他就是玄奘。
为了探究佛学经书,他踏遍了四川、湖北、河南和陕西等地,拜访名师,他发现经书翻译错误百出,佛义解释自相矛盾。他在长安遇到了来自天竺国纳兰陀寺的佛学权威戒贤的弟子,其弟子说,其师在寺内讲佛学。于是,玄奘为了给佛学正本清源,弄个水落石出,决定西去取真经。
唐僧取经,是唐王列队欢送,身跨白马,一袭大红金銮袈裟在风中咧咧飘动,何其俊逸,何其潇洒。而事实上,唐初边境未稳,不许国人进出边关。三次申请出关都未获批,玄奘只好乔装改扮,夹在商人当中混出玉门关。那是626年,玄奘只有24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边”。一出玉门关就进入今天的塔里木盆地里的塔克拉马干沙漠,那时有八百里流沙,玄奘的命运就像一棵蓬草,飘摇不定了。漫漫黄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地上寸草不生,他就拿一堆堆白骨与驼粪作向导。大漠中的风,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凉风如刀。一皮袋的清水被他弄翻。怎么办,是进还是退?他决定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回而生!就这样,他坚忍着继续前行,前行,他昏倒了,在茫茫沙漠中,玄奘昏倒一整天无人问管。夜半却被一阵阵如刀的冷风吹醒,他爬起来继续前行,多亏那匹识途老马,驮着他找到水源,救他一命。
玄奘走经高昌国(今天哈密),幸得信佛的高昌王的大力赞助,高昌王赐予他金银衣物,配50多个人做向导与助手,还写了24封信,请求沿路各国给予关照。也许这时候,助手里产生了孙悟空等仨徒弟;沿途经过各国,也许遇到了美丽的女儿国国王;经过海拔七千米的天山,狂风暴雪、飞沙走石,也许就是他常常遇到的妖魔鬼怪。经过天山,好多助手被冻死,砸死,甚至被活埋。而玄奘依然英勇无畏地前行,前行,在千难万险之中,更显示他意坚如铁的伟男儿形象。一路上,他克服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踏平坎坷成大道,于次年夏天,终于到达他梦寐已久的国度——天竺国。
当时印度半岛有70多个国家,玄奘用三年时间游历了北印度的20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习梵文。631年他走进了神往已久的纳兰陀寺,见到了佛界最高权威戒贤。一代大师竟组织一千多人的队伍,手捧点燃的香与鲜花夹道迎接他。此时的玄奘想必是玉面长身,相貌堂堂,双手合十,款款而笑答礼,展示我大唐圣僧的丰神伟仪。玄奘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戒贤已经一百多岁了,久已不讲学,但为他破例讲了十五个月的佛经。在那里,戒日王给他供应“供人大米”,给予国师的最高待遇。
玄奘在纳兰陀寺一学就是五年,读完了寺里所有的各种经书;后又花两年时间游历了印度的东部、南部、西部,参圣迹,拜名师,真可谓“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后来又回到纳兰陀寺,戒贤请他讲经。他成了闻名一流的佛学大师。
于642年,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辩论会,到会的有28个天竺国王,还有来自印度各地的深通教义的高僧,统共不下万人,玄奘是主讲人,论主。在万人大会上,玄奘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共18天的会期,无一人能驳倒他!大会结束后,戒日王赠他金银衣物过万,特赐他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让他跨象游街,绕都城一周,满城轰动。
归去来兮。玄奘去国十七年,思乡情切,急于回国。戒日王与各国国王再三挽留他,其中鸠摩罗国王要建一百所专院挽留他,论是别人,或许会乐不思蜀,况且回国后,唐王等待他的是奖励还是惩罚尚不可知,但玄奘是任凭人“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东归与西行的意志一样坚定不可动摇。645年,西游十九年的玄奘,满载着佛经、佛像回到了大唐的怀抱。回到了长安,他把佛经、佛像摆在大街两旁,从朱雀街一直摆到弘福寺。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轰动长安城。这时,唐王李世民才知道玄奘西行取经的事,在洛阳亲自召见他。唐王感兴趣的是玄奘西去时沿途的见闻,津津有味地听他讲一路的奇闻异事。于是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笔录的见闻,便成就了《大唐西域记》。
为了翻译佛经,玄奘回到长安,亲自设计建造了大雁塔;为了翻译佛经,玄奘是“三更暂眠,五更又起”。又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九年,于664年,玄奘译经74部,共1300卷,殚精竭虑,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
相比《西游记》里的唐僧重在“取经”,玄奘重在“学经”。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玄奘的经历虽非如神话里那么传奇,但其真人真事也一样惊险出奇,动人心魄。且玄奘取的经更饱蘸着其人的呕心沥血,所以彼经非此经也。
大雁塔其实是玄奘心中的塔,他自幼就发誓“愿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岂不是在他心里早早搭建的高塔?
大雁塔的建筑,虽是印度的形式,但又融入了中国的风格;玄奘翻译佛经,苦劝世人积善行德,一片禅心悲众僧,欲换取晴空月儿明 ,宣扬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佛家思想,同时张扬了自己坚毅的个性;站在心塔之上的玄奘,凭眺天下,岂无兼怀天下之心?至此,中国的儒道释文化交融一体,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玄奘可谓是中国的麦哲伦,至少他第一个拥抱了亚洲;他又是东方的马可·波罗,执着于从佛学角度吸纳、传播中外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名垂青史。
大雁塔亘立千古,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定海神针,稳稳地掌住中国的文化之舵。试问大雁塔的高度,可以说,无法用尺寸丈量,也许,它上可齐天;也许,它重比泰山。
张淑梅 笔名梅一舒,安徽省淮北市人,安徽濉溪县徐楼中学教师。中国民革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业余从事创作散文,诗歌,小说以及剧本。有散文多篇发表于省内外报刊。通讯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中央花城。电子邮箱:1837784999@qq.com..微信wxid-seoulcgbc41922。
责任编辑:施福明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