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大约(1522--1567)年,时值淮北连年灾荒,生活艰难,淮北乡村孙氏八兄弟为谋生路,只好分居各奔东西。一日老四孙政离开怀远沙沟沿涡河东来,日出而行,日落而宿,挨门乞讨,这一天他来到涂山道院,意欲空门,请道长给指条生路。道长掐指一算说:”你这辈子没有清福,却有鸿福的命,恕贫道不能收留你。你可以向西北方奔去,逢桥必住,逢余必配!“此时,孙政连日流浪已身无分文,他饥寒交迫地北行来到施桥村,实在是走不动了,又累又饿的他忽然昏了过去。淮北施氏自古家风纯正,喜爱乐善好施,就立即救下了他,施家桥施族老少爷们赶快喊来郎中把脉,又送来热茶热饭,使孙政慢慢苏醒了过来。孙政醒来后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要求帮施家人做些粗活答谢救命之恩。慈眉善目的施家长门人施礼说:“我们祖上留下的“耕读堂”家风就是勤劳、读书、孝道,善良。我们结缘,无须感谢!我们东邻余老太,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家没有劳力,我去帮你介绍给他们家,你可以先帮她家做个伙计,也好暂时住下来。”
施礼乃明代写水浒的施耐庵老先生后裔,平时就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时值春耕,在施礼的引荐下,孙政成了余老太家的小帮工,孙政不仅手脚勤快人也特别厚道,余老太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很是满意。次年春天,施家村一代流行天花,余老太唯一的女儿也染病休克,余老太误已死去,然后痛苦地让孙政背着女儿尸体去清沟河边掩埋,谁知出天花的人只要接触泥土和水便又会清醒了过来,孙政忙喜出望外地把余家千金,又背回家报喜,余老太满心欢喜地说:“男女授受不清,小女已年方16岁,这条命也是你帮捡回来的,平时就看你们投缘,我现在就决定把小女许配与你。”孙政忙跪下磕头称谢。后来孙政发家,在施家集上购置了许多房产,农商兼备,以仁慈为本,慈善为怀。出资把原来施家捐建的木桥改建成石头桥,几年后孙政此时已有了几个孩子,他还和施家一起捐资建成了“三官古庙”一直延续至今。
据贤人孙为忠先生著《荆涂孙氏》载:“淮河人家风纯正,致富不忘乡亲,每年春荒不接之时都拿出余粮胸怀普济群众。”几度榴开榴红,随着时光流逝,施桥村现已变更名为三村合一的魏庄镇魏南村。
责任编辑:何妹 |
网友点评